玉章、铜镜、铁剑、铜刷、原始青瓷、玉器和漆器碎片……日前,黄岛土山屯墓群入选山东省2016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在青岛引发了一波“考古热”。据介绍,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资料可以还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变迁,珍贵的历史古迹遗址蕴含着历代流传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下面岛岛为您盘点青岛十大文化遗址,了解岁月痕迹背后那些不灭的文化故事。
遗址一:城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
城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城子社区东北高约2.5米的台地上。此处原为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俗称“东城顶”。遗址北临墨水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5公顷。遗址西、北两面为断崖,土质为灰褐色,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内含文化遗物丰富,除龙山文化遗存外,还有周代、汉代文化遗存。
发掘到的石器有石凿、石锛、石铲、石网坠、单孔扁平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石器多通体磨光,制作精致。骨器有骨针、骨镞。陶器以黑陶和灰陶为主,红陶为次。
遗址二:板桥镇遗址·位于胶州市内老城区
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胶州市常州路、湖州路、城隍庙院内、城隍庙南、护城河以北、太平路以西曾是板桥镇遗址,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1996年年底,常州路某工地在施工时,发现有房屋遗址和锈结在一起的铁钱块,随即他们组织了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众多锈结铁钱块,其中最大一块重约16吨,后来被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
2009年9月6日,在距离1996年12月发现大量铁钱块20米的工地上,再次从地下挖出很多铁钱和瓷壶等文物,考古队对工程占压部分的8000平方米板桥镇遗址进行全面抢救性发掘,揭开了这个深埋地下千年商埠的面纱。经过3个多月发掘,共出土兽形瓦当、金簪子、官窑瓷器、陶石质纺线轮等珍贵文物达上百件,发现了规模宏大宋代多组建筑基址以及有砖砌排水沟、庭院、水井、灶址、东西大道等遗迹,出土了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琉璃器、骨器、石器、碑刻、建筑构件等上千件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板桥镇遗址历经宋、元、明、清。“板桥镇港为北宋时期我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北方唯一的海关重镇。”专家介绍,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板桥镇设置了市舶司,同时升县设海军使,来管理港航、征收税钞、鼓励贸易往来和保护外商外侨等。
遗址三:祓国都城遗址·位于胶州里岔镇西侧
祓国遗址,从表面上看这里只留存有少量的城墙,高约3米,宽的地方有2米,城墙围成方形。一名村民告诉记者,遗址周围原有东、南、西三个大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门尚保存完好,门洞两边全部用青料石砌筑,高五六米,正中有楷书大字“迎阳门”。如今,这些大门早已被破坏,没有留存。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遗址只留下一圈低矮的城墙裸露在地面上,但通过四周高大的围墙,让人依然能够联想到当年古城的雄伟壮观。据考证,胶州祓国遗址是建于汉代的一个侯国。秦始皇20年,也就是公元前227年,灭齐置琅琊郡,始置黔陬县,就是现在的胶州。史料记载,祓国在历史上存在156年后撤销,由于人口外迁和交通不便,繁华的城池逐渐冷落乃至湮废。到了明代。这里又被建成了饲养军马的场地,后被称为牧马城。
遗址四:西皇姑庵村遗址·位于胶州西皇姑庵村
记者在西皇姑庵村遗址看到,遗址位于村子南侧,地势明显比村内地势高出足有半米,遗址南部紧靠着一条河道。站在遗址顶端向河下望去,地势更加陡峭,落差足有3米多。1975年一场大雨过后,遗址断崖塌落,在雨水冲刷下不少当地农民在那里捡到了尊、爵等多件青铜器物。
1978年和1985年,两位村民先后把捡到的青铜方彝和铜提梁卤捐献给胶州博物馆,这两件后来被鉴定为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西皇姑庵遗址位于胶州市西皇姑庵村,属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遗址。发掘中,共清理出车马坑一处和墓葬两座。坑内出土了两服两骖战车,青铜片甲一副,以及胡戈、箭镞等兵器。这处遗址分上下三层,上层有少量战国遗存,中层为商周墓地,下层属于龙山文化。
遗址五:琅琊台遗址·位于黄岛区琅琊山
记者来到琅琊台遗址看到,遗址的阳坡缓,阴坡陡,从东向西逐渐隆起,形成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96公里,东低西高、东西走向的多道山梁和主山梁。在琅琊台东南大约2.5公里的地方有几处小山坡,高度50米左右。这一片几座小山都有夯土筑过的痕迹。
据介绍,琅琊台遗址位于黄岛城区西南26公里的琅琊山上,东、南、北三面濒临黄海,唯西面连通陆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3次登临琅琊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构建琅琊高台,在台上建造春、夏、秋、冬礼祀四时主的神祠。目前,遗址出土的秦代“千秋万岁”和“卷云纹”瓦当等珍贵文物收藏于黄岛区博物馆。
遗址六:土山屯汉墓群遗址·位于黄岛区土山屯村
山东青岛黄岛区土山屯墓群是一处文保单位,为配合工程建设,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黄岛区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历时3个多月,对墓群部分区域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70座汉代墓葬。这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目前进入室内文物修复阶段。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特点确定,墓葬群是东周晚期至汉代时期较为重要的古代墓群,并推测这是距此不远的祝家庄汉代古遗址居民的一处墓地,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揭开西海岸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遗址七:西沙埠遗址·位于莱西市西沙埠村
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分布区域内土层中依然能找到众多古代瓦砾。
莱西市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几次考古调查和修路工程所暴露出的迹象可知遗址为长方形,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000米。遗址出土与采集的文物和标本以陶器为主,石器、铜器、铁器次之。出土一件“千周万岁”树木文字纹半瓦当和一件卷云纹圆瓦当,十分珍贵。该遗址属战国至魏晋时期的一处古城址。
遗址八:东岳石遗址·位于平度东岳石村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研究员介绍,东岳石遗址是岳石文化命名地,是青岛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文化的大遗址,这里曾出土的大量文物见证了龙山文化之后,这支特殊的东夷人的生活形态。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年轻专家彭峪介绍,他和考古队员进行探测时,在一处田野里惊喜地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石头”。有着丰富田野考古经验的彭峪考证确定,这个双孔的“半月”形石刀,就是4000年前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即古人生产生活所用的石器工具。
出土的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鹿角器。专家经过考证后确定,陶器的制作多为用手捏制,器物较大者往往用泥条盘筑法制作。而石器主要器形有刀、铲、斧、钺、镞、纺轮、石球、砍砸器、杵、磨棒、研磨器、石楔等。尤其是出土完整的7枚骨针,可与现代钢针媲美。随着众多器物的出现,人们对岳石文化的内涵和文化面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一个生活在4000年前的古人聚落的生活形态愈加清晰可见。
遗址九:北阡遗址·位于即墨
北阡遗址,位于胶东半岛南岸西部,地处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50米处的台地之上。北靠玉皇山,远处与莱阳毗邻,南依凤凰山,东距现海岸线约5公里左右。现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火烧土块及牡蛎壳屑等,考古学界习惯以“贝丘遗址”来称呼这类遗址。
2007~2013年,山东大学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4次发掘,发现了“二次合葬”墓群,这在胶东地区尚属首次。北阡遗址发现的“二次合葬”墓群是母系社会的遗留物,说明此时先民已经形成了墓葬习俗,以此来维系血脉之间的亲密关系。
墓群展现了古人类的饮食、栖居、丧葬习俗。此外,发现同时期的房屋遗址4处,灰坑100余处,各类器具可恢复物如陶器、石器、骨器等100余件,还有巨大的牡蛎壳和羚羊角、鹿角等动物体,说明北辛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渔猎在当时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北阡文化遗址的发掘,把青岛地域人类文明源头推至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青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谱系,以此为起端,青岛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循序展开。
遗址十:崂山道教建筑群·位于崂山景区
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遗产一个标志性的烙印。秦汉后,崂山成为道教文化名山和佛教文化圣地,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目前能查到的有60余处,太清宫等12处宫观崂山道教建筑群在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入选的崂山道教建筑群属古建筑类,包括太清宫、太平宫、上清宫、明霞洞、关帝庙、白云洞、明道观、蔚竹庵、华楼宫、太和观、沧海观11处保存现状较好的道教建筑,其中太清宫建筑布局渗透道家思想,其建筑形式堪称庙宇园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