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正文

一只小雀鸟是如何托起一座大山的 记青岛院士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小蕙 2017-11-03 07:32:19 字号:A- A+

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只硕大华贵的火凤凰,那么青岛可以被看成一只喜鹊,而它下辖的李沧区则是一只小雀鸟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只小小雀鸟,竟然托起了一座大山。

这便是“青岛国际院士港”。

【上篇】

李沧区,过去除了青岛人民,基本无人知晓。可是这些日子里,随着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试种成功,“李沧”这个有点像人名的行政小区,一下子万众瞩目。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就坐落在李沧区的国际院士港,88岁的袁老每年有3个月时间在那里上班。今年阴历七月初九(8月30日),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米寿生日,就是在院士港里度过的。

我到那里的时候,是在国庆长假的中腰,不巧,袁老赴三亚种植研究所去了。但我幸运地看到了他的海水稻,以及其他各个品种的水稻试验田,一共12块,有近千种“材料”分别像绣花一样,被细细密密地“绣”在长方形的池子里。“材料”是专有名词,在水稻作物种植领域,已通过国家有关权威方审定的、拿到了证书的植株叫“品种”,尚未走到这一步、还未拿到证书的叫“材料”。

金秋10月,青岛却刚刚经历了一场从未如此早临的大风雨和大降温,然而“袁稻”们依然如绿色的兵阵一样,精精神神地伫立在试验田里,昂首蓝天,深扎大地,顶着一穗穗鼓鼓胀胀的稻粒,仿若呈示出袁隆平团队的顽韧与刚毅。

我的心怀立即如头顶上的万里天空,敞开了无垠的欢欣鼓舞。

那些不同品种的水稻们,有的如慈祥老者,浑身是成熟的焦黄色,半人高的稻秆上顶着一束束半尺多长的稻穗;有的正值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年,墨绿色,到我肩膀高的稻秆甚至有小树杈粗,稻穗黄绿兼修,正在晚秋中做着最后一搏;还有一种像芦苇一样高的品种最惊人,青绿色,需仰头,垫脚,伸直手臂才能触到它们的翠穗,据说这叫“巨人稻”,要长到两米多高才肯掉头将全副精神转移到长长的稻穗上去,像极了雄心勃勃冲刺世界头奖的青葱少年。

这些水稻是今年4月到6月间依次播下种的,每个月,袁隆平院士都会来探视它们。朴素、低调的袁老总是像沉默的老农一样,来了就套上皮裤雨靴,一阵风赶到田里,试试水温,捏捏泥土,满意了就点点头,不满意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块地你们用心不够……”

海水稻是5月份播种的,2亩地,300种材料,带着袁隆平团队风里雨里4年多的期冀;不,还带着袁老80多年的理想;不不,还带着中国人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苦盼;不不不,还不够还不够还不够,还带着全世界、全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瑰丽梦想!

因为在地球上,陆地只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9%,其余71%都是海洋。而且,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就在这占地球面积比重不到三分之一的陆地上还有9.5亿公顷盐碱地,这种地质基本上是寸草不生。如果用海水进行灌溉,能让这些盐碱地长出水稻来,就可以多养活数以亿计的人口呀……

天降大任于袁隆平。经过1162次田间试验,由875组古稻种配组,仅得93组成功,筛选出5种优质碱生稻下种,终于在国庆长假前开镰收割,获得了理论测产最高亩产629.5公斤的成功!整个团队乐疯了,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命名为“袁米”。这种碱生稻因其土质的特殊性、微量元素、光照、生长周期等诸多因素,让荒滩的劣势变成了生长水稻的优势。

今年袁老米寿生日的蛋糕,就用上了“袁米”。那一天,上午还在稻田里忙活的袁隆平,傍晚5点出现在庆生现场,看了同事们表演的小节目,吃了米蛋糕,满脸笑。酒不醉人米醉人,袁老眼里闪起火焰一样的光芒,萌萌地说:我期望将来稻子能长成大树那么高,结出花生米那么大的米粒……

在欢笑声中,他为团队定下了新目标:再奋斗3到5年时间,将海水稻大面积种植成功,造福人类。

普及一组数据:目前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是200多公斤;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是400多公斤;袁隆平超级稻的平均亩产是800多公斤;刚刚试种成功的海水稻理论测产亩产是600多公斤,3年后达到产量目标时,将为中国增加1亿亩良田,可以养活8000万左右的人口。

米,不只是米,还有着更多意义。在袁隆平那里,是“莫论梦想高远,莫负一米执念”;是纯真的赤子,善施的圣人,美丽的花朵;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兄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牛马羊,是滚滚长江里的中华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人类生存的高度,是人类未来的辉煌……

【下篇】

掉头,我们该回看“青岛国际院士港”这只小小雀鸟了。就像我当时只顾得看袁隆平团队的12块水稻试验田,临走时,惊回首,才发现背后还矗立着一组气派得像展览馆似的大建筑。

主楼体量有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那样宽大,后现代风格的幽蓝色玻璃外墙,与水稻的绿和土地的黄摆成炫目的色彩晒,加上两侧米白色外墙的副楼,建筑总长可比肩一列地铁列车。大厦正前方的牌匾墙,上书11个黄色大字“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信吗?这座全方位提供给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办公大厦,只用112天就建起来了。今年2月份动工时,青岛还冻得伸不出手,寒风能把脸皮割出血,但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下了死命令,大厦必须在4个月内建成,赶上袁老的水稻生长期。

我说李沧区是一只小雀鸟,是指它的小体量而言,可不能理解为颜值。在青岛下辖的行政区里,李沧是排名倒数第一的老幺儿,城乡接合部,过去是纺织厂、汽车厂为主体的老旧工业区,现在它们纷纷下马了,曾经红火一时的中韩贸易区也随之式微。这只小雀鸟,它应该往哪儿飞呢?

当然,青岛是有名的宜居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李沧如今也变成了城市中心区。发展房地产,对于城市决策者的个人政绩来说,可谓多快好省。然而,这位好读书、喜思考、想做大事业的区委书记想的是李沧的将来。

于是,王希静在丁酉年大年初三就赶到海南三亚,“赖皮赖脸”进入袁隆平院士工作室,求爷爷告奶奶地向袁老陈述李沧的优势,恳望袁隆平带着团队去开创一片试验田——虽然那时,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想法还没成型,但他心中已然透彻:在全球皆经济低迷的局面下,以前依靠人力、资源、剪刀差的发展之路,肯定行不通了。今后,谁得科技创新之先和高端人才之利,谁才能做当代英雄。

好在,乘风破浪正当时。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要面向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号召。那一晚,王希静彻夜失眠。31日一大早跑到办公室,却什么也干不下去,只是在屋里转圈子。6月1日,他召开小范围会议,决定建立院士港。6月2日,他抽调了12位有英语水平的干部,筹备各项工作。6月3日,“青岛国际院士港”在李沧区宣布成立。

全区哄动,全市哄动,省里也哄动了——对,我没写错,是“哄”而非“轰”。哄:“海市蜃楼吧?”哄:“老鼠想吃猫?”哄:“镶金边的抹布?”……唉,是的,没有人相信一只小小雀鸟,竟也想要托起一座大山!

李沧自己的干部们更不信。人力局副局长任言力被调了来:“你给我招个院士来,我给你记大功。”一向文雅的任言力一口回绝:“这不是做白日梦吗,根本不可能!”

不过,中国有一句很棒很棒的励志成语是什么来着?对了,“有志者,事竟成”。44小时内飞了5000多公里面谈了3位院士;在上海被秘书一把推出门……种种,种种;难言!难言!

我们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也还为这些拓荒者们准备了一大批成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百折不挠……

从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从第一没感情、第二没信心、第三没希望,到今天,短短4个月一百多天,局面已大变,李沧区的干部们,人人都呈现出了自信的笑颜。

8月,溽热的海风吹过12块水稻试验田时,早早就将丰收的信息传递给每一束稻穗。在那时候,袁隆平院士又来了,视察过他的阵地后,满脸喜色。在他之前,率先入驻院士港签约的是华裔院士王玉田,这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感动于李沧的诚意,又合作得愉快,王院士又介绍来加拿大的马克斯院士……

将来回头写春秋的话,那也许就是李沧历史的转折点?

下雨了,冒着绵绵雨丝,我走进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14号楼的聚纳达公司。这家年轻的高科技公司只有43人,由青岛本土静电纺织技术团队与外籍希瑞姆教授共同成立。希教授一身荣膺英国皇家、印度皇家、新加坡、东盟工程院四料院士头衔。他们的纳米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工、电池、卫生等领域,我看懂了的是防雾霾纱窗,我很兴奋,因为这项技术已经转化为产品,今冬就可提供给普通老百姓使用了。

好消息真多,任言力发来微信:到今天为止,与我们院士港签约的院士已达75位,其中中国院士26位,华裔院士18位,外籍院士31位。

小小李沧鸟,你还真行啊,真的飞进了火凤凰的国家级第一梯队!

我回复:是呀,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消息真多: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早又看到喜讯,袁隆平团队在河北通过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我愿在袁老去你们李沧上班时,再去院士港,亲睹他老人家的院士风采……

(作者:韩小蕙,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