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北路农贸市场始建于1999年,曾是一处露天的农贸市场。“挽起裤腿、踮起脚”是昔日人们对老镇江北路农贸市场的一段时代记忆。虽然条件简陋,但是市场里售卖的农副产品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012年,镇江北路农贸市场迁址到大成路上,从原先的露天场地搬进了大棚,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市场的环境也大为改善,但镇江北路农贸市场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近日,记者探访这家经营了18年的农贸市场,发现小小的农贸市场里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奇闻”故事。
卖海参的搞专利
50岁的高成是大海水产店的老板,30岁开始从事鲜活海参加工销售,20年间他总结出了一套即食海参的加工方法,并申请了专利。市民平时自己煮海参,火候掌握不好海参会发腥、咬不动。而他在加工时不添加盐和糖,通过自制设备,采用低温物理破壁技术加工出的即食海参,不但口感爽嫩无异味,冷水解冻、开水焯透即可食用。高成的海参是产自胶南的地播海参,与大棚海参不同。地播海参不像大棚海参颜色和形状那么统一,它的颜色根据其生长环境不同而变化。红色海参长在龙须菜里,绿色海参长在海带里,黄色海参长在礁石上。地播海参的营养更为丰富、味道好,价格却不贵。小的14到20个头的,只要四五元1个。大的6到8头的只要12元1个。
油条师傅办起培训班
在农贸市场里办培训班,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61岁的梁德松是老梁面食店的老板,年轻时就在莱阳饮食公司做面食,如今他已经和面食打了40多年的交道。老梁善于钻研,2011年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无铝油条的制作方法。他用小苏打替代明矾,经过半年地摸索尝试,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比,炸出的无铝油条皮酥、挺括,久放不软。之后他在店里开起了无铝油条制作培训班,如今已经培训了一百多名炸油条的师傅。老梁面食店里除了油条,还经营炉包、炸面鱼、麻球、糖饼,口味也十分纯正。每天上午是店里最忙碌的时候,排队购买早点的人群络绎不绝。
市场梁上挂咸鱼
水产是镇江北路农贸市场里的一大招牌,这里水产品种齐全、新鲜,价格还实惠。每到冬季,青岛人有晒咸鱼的习惯,商贩也会为买鱼的顾客提供咸鱼免费加工服务。每到这个时候,市场的横梁上就会挂满各式各样的咸鱼,咸鱼上会别着购买者名字的纸条。39岁的葛安玉腌制咸鱼已有七八个年头,她腌的鱼干净、味道好,深受顾客的欢迎。“鲅鱼、鳗鱼、刀鱼、老板鱼、鼓眼鱼……市面上的鱼基本都能腌,口感和风味各有不同。现在秋鲅鱼大量上市,13到20元一斤的价格也比较亲民,所以腌鲅鱼的比较多。”葛安玉说,扩好的鱼要用海水反复清洗,直到没有血水,这样鱼才不会腥。然后加上花椒、盐腌制一上午,再上梁风干一个周就好了。吃的时候无论是蒸、炸、煎、烤,都很好吃。
辞掉事业编回家卖麻花
许多人向往有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而42岁的张珂却偏偏在25岁那年放弃了事业编,一心回家开起了麻花店。“我在吉林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地一家事业单位。由于离家太远,我最终选择回家创业。”张珂说,他老家在平度,家里祖传制作麻花。他觉得凭这门祖传的手艺一定能闯出一番名堂。1999年,张珂在老镇江北路农贸市场开了这家名为脆脆香麻花的食品店。张珂制作麻花不使用添加剂,选用新鲜的鸡蛋、糖和面,用老家榨的花生油,炸出来的麻花即使放上半个月也酥脆可口。凭借着好口碑,过年的时候他的小店日销麻花达到上千斤,排队买麻花的人达到二三十人,如今他的麻花还配送进了大型超市。
咸鱼饼子排长队
咸鱼饼子是辽宁当地的特色美食,48岁的张连富和妻子将这门手艺从老家带到了青岛。在很多老青岛的印象中,玉米饼子干涩难咽,不由得让人回想起那资源匮乏的年代。张连富制作的饼子是由玉米、大豆面、小米按照特定比例和面,放在专用的锅里,半煎半蒸而熟,吃起来十分软糯,饼子两个1.5元,十分便宜。鲜鱼经过十三香和盐腌制一晚,第二天现煎现卖。煎鲅鱼一条20元,煎偏口鱼一条10元,煎黄尖子鱼和煎刀鱼5元一份,好吃不贵。
一锅老汤三十载
人们对于老汤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那神秘的配方、悠久的历史,像魔咒一样牵动着食客的味蕾。镇江北路农贸市场的张记道口烧鸡,一锅老汤煮了三十载,每天仍在为食客奉上味道纯正的道口烧鸡。54岁的张龙来是张记道口烧鸡的老板,24岁开始经营道口烧鸡,虽然经营场所几经变更,但烧鸡的老汤却沿用了30年。“老汤里有八角、桂皮、花椒、草果等16种调料,做出来的烧鸡肉嫩骨酥,口味浓厚、回甘。”张龙来说,平日里他的烧鸡每天能卖近百只,过节的时候则能卖3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