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城市治理的“大脑”——城市治理网格化系统平台。余瑞新 摄
点触云平台上的市北区任意楼院,其所属街道、社区、建成时间、占地面积、居民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走过人脸识别电子眼,你的年龄、性别、身高等信息便准确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在301度环屏数据观测中心,不同颜色的柱状图让人眼花缭乱,在这里,市北区经济、交通、民政、教育等发展状况可由你“查阅”,直观显示……日前,市北区城市综合治理指挥中心的城市生长力体验馆迎来了首批前来参观的市民,炫酷的科技体验引来啧啧称赞。
城市发展的窗口——城市生长力体验馆是市北区2017年区办实事之一,占地1300平方米,分设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实践、我们的温度、我们的未来等5个展厅,形象地展示了市北区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城区魅力、社会合力和治理能力。
为了让生活在市北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城市的热度和温度,市北区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治理新模式,提出了“城市生长力”城市治理品牌,坚持互联互通互动、协调协作协同、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区域管理网格化、全区统筹信息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综合治理转变,从政府单一治理向社会多元治理转变。
“城市的治理主体是‘我们’,治理成果也应‘我们’来享受。”市北区城市综合治理推进委员会常务副总指挥李登军介绍,城市生长力体验馆的打造,让城市发展看得见、摸得着,拉近了城市治理和市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零距离体验城市治理高科技,感受城市发展新变化的同时,增强参与城市治理的自主性和热情。
城市治理高科技、城市发展新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市北区城市治理的“大脑”——城市综合治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聚集了城市治理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工作机制,每天各类“城市病”在此汇总,经过数据的研判和筛选后,第一时间发送给责任单位,并实时接受反馈。
“市北区有雨水、通信、电视、热力、上下水等16类古力井盖,共17万个。以前发现问题,工作人员必须到现场确认它的型号、材质及所属单位,才能通知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如今,只要在屏幕一点,就可通知到责任人,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提升。”工作人员现场操作,只见大屏幕上,每个古力井盖都呈红色小点显示,点开后,古力井盖的类别、形状、大小、管理单位一目了然。如果有居民举报某个井盖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即可精准定位,通过平台随即通知责任单位更换。
精准定位,快速解决问题得益于城市治理网格化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城市的每一寸肌肤都可显现。据了解,由云平台体系、数据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所组成的城市治理网格化系统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地理信息、三维、人口、法人、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数据融合。目前,已整合公安、民政、人社、卫计、工商等13个部门132类近3000万条数据资源,以及全区7000余路视频监视资源。“有了这一‘数据大脑’,统筹调度、应急处置等城市治理难题,困难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工作,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等都可以精准有效地解决。”李登军说。
光有资源还不够,解决问题必须有执行者。为防止推诿扯皮情况的发生,提升办事效率,市北区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城市综合治理推进委员会,将城市治理相关部门全部纳入,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记者在指挥中心看到,市北区城管局、综合执法局、环保局、公安110指挥中心等19个部门都设有专门的办公桌,实行联合办公,实现了“一个窗口办事”。
城市治理的主体不是“我”,而是“我们”。为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市北区推行城市治理网格化,开设“市北城市治理”微信公众号、在市北APP、政务热线、政府邮箱等渠道,接受群众举报。根据数据平台的监控信息显示,关于市北区城市治理的多半问题都是居民主动发现上报的。“按照规定,居民反映的常规问题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解决,有了强大数据平台和完备的工作机制后,我们可以将时间缩短到3个工作日以内,一些小问题甚至3小时以内就能解决。”李登军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