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我们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新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突破了台风强度预报偏差的国际难题。”13日,在海洋国家实验室2017年学术年会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乔方利说。
随着对台风科学认知水平以及监测能力的提升,国际上台风(大西洋称为飓风)业务预报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呈现逐年减小趋势,而台风强度预报过去几十年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进展。表现在对强台风预报偏弱,而对弱台风预报偏强。
海洋作为孕育台风的温床,为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造成台风强度预报技巧一直没有改进的原因是缺乏海洋与大气界面精细物理过程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在湍流这一国际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发现波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通量,从而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强;而波浪产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过程则可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气热通量,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弱。这3种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台风强度的预报偏差。基于上述新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中尺度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据了解,2015年,科研团队对影响西北太平洋区域的20多次台风进行验证,发现该模式具有普适性。对于台风特别是强台风,新发展的耦合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下一步,他们将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台风强度预报业务化应用,提高台风强度预测的准确性,减小误差为防灾减灾服务。
据悉,相关研究成果2017年发表在海洋国际高级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风强度预报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对台风预报以及海洋减灾防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世界海洋减灾防灾贡献了最新中国方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