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个美丽的名字,最初仅属于一座小岛。
这座小岛位于胶州湾海口北侧,面积仅0.024平方公里。但从明朝后期开始,这座小岛就享有“青岛”这一美称。据记载,之所以它被称为“青岛”,是因为当年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从陆地上望去,一片青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在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就是这座小岛,即现在的“小青岛”,也被称为“琴岛”。
可什么时候“青岛”由专指一座岛变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
最初,青岛地区被称为胶澳,直到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才议决在这里设防,青岛由此建置。但是,6年后,德国就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新市区命名为“青岛”,辟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而今小青岛被改名为“阿克那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将小青岛更名为“加藤岛”。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胶澳租借地,并定名为“胶澳商埠”,而这时的“青岛”还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
直到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青岛”这个地名才开始代表整个青岛市区。至此,“青岛”这一地名也完成了它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