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台湾退休教授来青当农民:玩泥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2018-06-25 21:11 作者:陈志伟 杨发鹏 王舒慧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陈维嘉博士正在从事田间管理工作。

青岛新闻网6月25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杨发鹏 王舒慧)在朋友眼里,他是个“怪人”,作为一名教授,退休后从台湾来到青岛的山沟沟里种起了果树,养起了猪羊;在家人眼里,他是个“宅男”,一年365天,除了逢年过节,他从来不肯离开自己的那片试验田;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总会笑着摇摇头,一口台湾腔,夹杂着旧店口音:“玩泥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我是乐在其中。”

陈维嘉,环境科学专业博士,1982年,赴南美洲厄瓜多尔培训农业技术人才。1985年返台后,从事海洋大学科研海水资源应用项目及教学。退休后,“闲不住”的陈维嘉应邀来到平度市旧店镇大曲家埠村,担任起青岛贺友农工贸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转眼已是三年有余。

“事实证明,我来对了!旧店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气候适宜,特别适合发展农业。我们出产的苹果、小麦、玉米、甘薯已连续两年通过欧盟认证和美国认证。说起近年来的成果,陈维嘉一脸自豪。“我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但是这一颗心,这一辈子的心血,都放在旧店这片土地上了。”

不像教授的教授

初见陈维嘉,皮肤黝黑,略有些胖,却很灵巧。穿梭在果树之间,一边查看果树生长现状,一边疏果。细看,他的手有些粗糙,皴裂的伤口清晰可见,一双土布鞋上已经沾满了泥巴,怎么看也不像个教授。

“还记得小时候的苹果是什么味道吗?”陈维嘉很爱笑,也很健谈,“我就是想还原果蔬原来的样子。没有农残、药残、激素,果蔬干干净净,本来的样子,咱们小时候吃到的那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机农产品。”追寻着记忆里的味道,陈维嘉跟“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

大多数人都觉得种地是个“苦差事”,早起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您觉得累吗?想过放弃吗?”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不会啊。我觉得种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从树苗开始,像照顾小孩一样,看着它茁壮成长。比如说修剪,那就是在给树做美容,让它透光、通风,很有意思。等见到它结果,丰收,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陈维嘉解释说,眼里满是光彩。

“我家里有8亩果园,以前就是自己瞎琢磨,凭经验种地,收成也不是很好。听说村里来了个教授,有事没事就来这里‘取经’,怎么养地,怎么施肥,他都是免费教给我,真是帮了我大忙了。”大曲家埠村村民郑吉中说。“人很好,没教授架子,地里有点啥事,不明白的都可以来问他。一开始,他那台湾腔我们听不懂,我们这方言,他也不明白。几年下来,唠嗑基本没障碍了。”

产品走俏有绝招

兜兜转转,记者跟着陈维嘉来到贺友农工贸有机基地。放眼望去,葱葱郁郁,错落有致。

“在有机产品的把控上,您有什么绝招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陈维嘉神秘地一笑:“烂泥巴里有玄机。三年前,我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考察园区的灌溉用水、土壤等环境指标。”陈维嘉说,“要想种好果树,首先要把土壤养好,让它像人一样,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生物干预法、科学施用有机肥等,根除板结,改良土壤环境,把土地调整到最佳状态。另外,慢慢将化肥改成有机肥,除草也不能用除草剂,改用覆膜及人工除草等,用纯天然的方式去调控土壤。这样,土地上结出的果蔬有机质含量高,口感好。”

近年来,贺友农工贸有机基地着力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标准化生产等,坚持“源头把控、全程监督、安全检测、质量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目前,该公司“万村乾香”牌无公害蔬菜和“旧店”牌土猪肉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并通过贸易公司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深受客户好评。

“村里有几户人家种蘑菇。蘑菇收完以后,就把菌包给扔掉了,老陈看了直心疼。”作为大曲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又是贺友农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翔匀义不容辞,当起了“协调员”。功夫不负有心人,无数次的试验后,废弃菌包被收购,经过转换和发酵,配合天然矿物,“别人不要的垃圾,到了老陈手里就变成了‘宝’,作为优质有机肥又还田了,一举两得。”

就这样,试验田发生了发了改变,果蔬产量逐年提高,品质更是优于其他地块。一点一滴的改变,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在村民口中,陈教授变成了“老陈”。

“将余生托付于此”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头发乌黑,笑声爽朗的陈教授,今年已经63周岁了。陈维嘉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要跟进。

“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七点多才回到休息室。出门兜里揣一支笔,一个本,骑上那辆电瓶车就去地里了。风雨无阻,三年多了。”该公司门卫李洪友告诉记者。

“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是最努力的。目前,园区的果树品种已经稍显老化,打算用几年的时间,培育一个自己的品种,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谈及未来,他充满期待,“我的家人在这里,朋友在这里,事业在这里。我将余生托付于此。”

如今的大曲家埠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余亩,蔬菜大棚200多个,从一个“脏乱差穷”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下一步村里将着力优化园区生态、品牌、营销等,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发展转型升级。”郑翔匀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