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文创体验融入城市文旅特色 他们试图让“文创”改变城市

2018-09-03 14:07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或许,你身边正有人用心做一件需要持久创造力的“小事”,诸多“小事”在改变青岛文化创意产业格局,继而——

他们试图让“文创”改变城市

上周,青岛万象城原有的商业空间中突然冒出一片时尚街区,青春逼人的“街坊们”展示华丽的原创手工:妙语连珠的即兴纸扇,板鞋上的手绘涂鸦,柴烧的各色杯盘,散发出独特气质的配饰,五花八门的手作体验分享课和本土歌手的现场加盟,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趣的自由空间,让穿行其间的人们流连……“不是市集”开创的摩登生活节将这里变成原创手艺青年的聚集地,也是所有热爱创意的人们消磨时光的乐土。

创意的释放可能只源于一次好奇的聊天,一项古老茶艺的体验,或者一件个性手工制作,青岛“不是市集”的创始人王小男用“诗与远方”来命名摩登生活节的开场,它似乎也完美概括了文创产业的核心命题。在青岛,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年轻人和王小男一样,试图用创意开启既定轨道中运转的人们的“诗与远方”。

“不是市集”是以文创产品为主的集会。王雷 摄

他们,不仅把创意变成了实现个人梦想的生意,还试图用它改变整座城。

文创是梦想的创意集合

2016年之前,王小男在青岛拥有一家文创小店,唯一的想法是安度此生。但恰恰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让她寻得了开启视野的良机。“我突然发现,我们这一群人,原来彼此还有如此多的共同点:喜欢逛相同的店,吃同样的餐馆,对手艺与设计有着相似的审美和热爱……”既然如此,这样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否在固定的时间聚集起来,创造更有趣味的手艺、灵感和交流……对于店面装饰以及客人的家居配饰每每总能提出新鲜创意的王小男,自然成为计划的主导实施者。

“说实话,直到去年年底之前,关于市集,我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清晰的走向,当初并没有刻意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而始终视它为我们这样一个特别小众的群体的共有情怀。而市集自身一直在叠加,质变。”王小男渐渐发现,“原来这座城市里活得源于自己内心的人、默默坚持的人,特别多,我们是在共同陪伴成长。用句俗话讲,就是在恰当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做了这样一件集合大家梦想生活的事。”

做“不是市集“的一个意图,就是要改变在青岛的年轻人相对单调的文化创意生活:“以前青岛并非没有所谓的市集,但它们普遍缺乏创意。”在不是市集全新的定义中,创意,是根本属性。王小男不希望市集的概念被固化,“它应该是每一次都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不能预料的创意。”2017年,青岛喜欢手艺的年轻人都会记得万象城露天屋顶上举行的“狂想草地”主题市集,从那时起,“不是市集”一战成名,2018年的复古主题、民国怀旧主题、世界杯主题、老厂房主题,……不同主题对应不同的空间和场景……相契合的内容和形式创意,永远都会带来惊喜。

“现在文创就是整个市集的一个根。像小孩子的成长,经过近两年的积累,需要一些变化和提升,无论是形式、文创商品的品质,还是主题策划,都要升级到一个崭新的状态。”王小男为摩登生活节设置了四周连续四个主题,开场的主题是“诗和远方”,“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内容。每次有人来市集,都会把我们定义为一群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他们艳羡我们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就想传递给大家:诗和远方不一定只存在电影、小说或是别人的生活里,市集,正是我们的一种诠释表达,是我们所梦想的也是推荐给参与者的生活方式。”

据说,“不是市集”年内计划基于原创的手艺,打造一个文创产品的独立品牌,同时在山东省内“链接”更多有创意的特色手工达人。王小男说,“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新兴模式,市集在青岛才刚刚起步,与北京和上海相对成熟的更偏潮流和艺术气息的产业化氛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要找到一条适合青岛本土市集发展的路径,尚须实践探索。

作为文创产业的另一类新兴模式,青岛的文创空间——青未青年空间也在奋力的探索中。在某种程度上,青未青年空间更像是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汇集之所,以青年为主体的参与群体在这里找到共同的归属:热爱旅行的分享者,读书沙龙里共同嗜好的阅读者,各类技能培训讲堂中的同好,还有创意实验类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就在上周末,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空间发展论坛上,北京、重庆、西安、厦门、武汉、青岛等地的青年空间运营者首度齐整地线下集结,青岛青未青年空间的创始人陈哲也在其中。他将这些城市的知名空间分为两大类:一类偏纯粹的“乌托邦”,另一类则是典型的商业运作。陈哲希望青未能够两者得兼。

八、九月间,正值青未升级更新创意服务内容。他们策划推出的老城区、海岛、海滩露营,团队游戏等内容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日臻成熟;为一部长达8个半小时的纪录电影《上海青年》在青岛的首映活动发起众筹……陈哲说,青年空间所营造的,正是参与者所梦想的精神体验。新鲜的文化生活体验正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卖点。

文创产品——茶系列。王雷 摄

文创产品——创意杯垫。王雷 摄

文创园区不做收房租的“房东”

“你会发现,过去青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靠出租办公场地、组织些许活动的老套聚集模式已落伍,文创产品的市场正越来越细分,唯有融入日常生活的创意,与教育、旅游等内容领域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才有生命力。”马达,青岛市委党校教师、创意100旅游文化衍生品基地的创始人,从青岛传统的文创产业园区模式出走,马达又启动了新的创意“爆款”:“80后记忆博物馆”,两周前,他在线公开征集80后集体记忆馆藏,目前已有超过千人参与响应。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它将具有强大的互动体验性,成为青岛本土80后体验童年生活的一处沉浸式休闲娱乐基地。”马达启动的博物馆项目位于李沧区欢乐滨海城的创意100互动体验产业园。“80后”作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他们在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回复自己童年的记忆。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付高附加值的创意成本。”

馆藏征集采取时尚的众筹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选择捐赠价值500元不等的80后专属记忆物品,小人书、玩具都在捐赠之列,博物馆会将捐赠物品按类别陈列,而其中也包括一个小人书(连环画)的专题图书馆,面向所有参观体验者开放借阅。博物馆还将开设个人的专题博物馆,参与者可将一立方米的空间,按照自己童年的场景记忆,装饰布局,公开展示,呈现立体的共同记忆;一处名为“同学录“的别馆,会以学校和班级为类别,洗印展陈毕业照和同学照……

此外,年代感十足的餐饮、零食、游戏,甚至教室、宿舍、食堂、操场上的广播体操等等场景式体验,都将成为博物馆重点开发的创意项目。“总之,这将是一处24小时的博物馆,它可以住,可以体验,更可以不停地发抖音。”80后记忆博物馆最迟明年初开门纳客。

作为资深文创从业者,马达总结青岛文创的现状:“从业者广泛化,由原先的政府主导,文化行业企业参与,逐渐演化为,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社群组织自觉加入的产业格局。而青岛的文创产业园区也在由过去只会给‘房客’房子、收房租的‘房东’,逐渐过渡到“给生意”,向共谋发展路径的创意研发中心转型。”

文创产品——《城事绘》系列。王雷 摄

目前,马达创建的创意100旅游文化衍生品基地已经开发了12个城市的城事绘系列文旅图书,以及相关的明信片等衍生品,“手绘中国”系列图书实施版权注册后,累计销售额已过千万元,未来该系列图书将扩至全国的50个城市,成为游客了解城市的第一窗口;而为莱西河头店镇肖家庄村的小米所做的文化包装,也让4000年莱人小米种植重新焕发光彩,这款富有文化含量的农产品将在中秋节正式上市。马达将之看作“文创+农业”的一次成功实践。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创意100’这样一个省级驰名商标,打造成为一个文创产品的研发品牌。”马达满怀信心。

文创体验融入城市文旅发展特色

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产业联盟、青岛的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日前为青岛本土一皮具手工品牌——物致皮具创始人提供了一次“商务旅行”。该联盟执行秘书长、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青岛负责人孙丽丽表示,到这些文创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去,带回来的就是发展的路径和创意的信心。“我们关注青岛文创产业中新青年的领袖代表,在他们身上有创意的潜质和思想的萌芽,她们需要自我成长的资源和路径,我们提供支持。”

在孙丽丽看来,青岛文创市场与其中从事文创产业的年轻人一样,尚处于萌芽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文创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创意和持续的研发作支撑,需要发展路径和项目创意的引导,甚至具体的供应销售渠道的服务,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职责。”“不是市集”的王小男就从workface获得建议:在与大型商场等商业空间合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与城市文旅产业结合,向景区拓展,为青岛的旅游观光景区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创意内容。

此前,workface与台北合作的海峡两岸研发中心落户青岛。孙丽丽表示,此举正是为了吸引台北青年来大陆发展,产生人才的交互,带动青岛本土文创的发展。原品文创执行顾问、台湾文创研究者林昆范最初选择在青岛推广文创产业和理念,大抵与此相关,今年5月,他被特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他看来,“在经济高度成长,人民生活明显获得改善的同时,大众对于生活休闲与旅游观光的意识逐渐抬头,进而对于‘百闻不如一见’的体验欲求,与相关附加价值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在一般有形的购买与拥有之外,更醉心于无形的文化、风土、艺术、工艺等多元领域的探索,从而带动包括文创与旅游产业在内的整体经济更加活络。”

林昆范认为,无论是就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或是外来文化的多元融入,青岛的发展背景与台湾都非常相似,“这其中包括友善的环境、浓郁的人情味,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在伯仲之间,各有特点。而比较大的差异可能在于民众对文化创意的认知、理解与参与。”

谈及青岛文创产业的破题,林昆范认为首要的程序是从发现特色开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企业,无不致力于产业转型。运用独特的工艺、技术或素材等特色,搭配适宜的品牌经营与营销管理,与休闲旅游产业密切整合,发展成为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商品转向高单价、高获利、精致化与时尚化等方向发展。青岛无论在饮食、文化、旅游与时尚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基础与特色,未来必然能够打造出令人备感细致、印象深刻、回味再三的文创新体验。”

2018年,林昆范及其团队创意的桃园市立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荣获德国iF品牌设计大奖。他们将大溪勾勒为自然的“森”、生活的“水”、文化的“街”、产业的“馆”,这项持续三年的文创项目保留了它新旧并存的生活样态,延续了大溪的文化价值。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创设想,林昆范认为,未来的青岛应是文化层次与地理意涵的时尚之港、文旅之境、宜居之城。(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