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大洋一号”自7月31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考以来,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进行的科考工作不断传来喜讯。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完成6000米级大深度试潜,最大潜深5630米,创下我国无人有缆潜水器深潜纪录。“海龙Ⅲ”无人有缆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
▲“海龙11000”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进行深潜。
记者了解到,此次航次调查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该海域是我国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区,是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的热点区域。“海龙Ⅲ”在试验性应用中共完成22次坐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海龙11000”利用机械手近底布放了标识物,开展了4个小时的近底高清观测,完成了5次共320米的船舶——无人有缆潜水器联动移位,水下工作时长13个小时。
据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李怀明介绍,两台潜水器在深潜过程中各项性能均表现良好,能够适应多种水深和地形环境,将成为我国深海科学考察的新利器。
7月31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从位于青岛的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如今已过去40多天。在出发前,北海分局副局长、航次领队孙利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洋一号”科考船同时搭载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海龙Ⅲ”和“海龙11000”两台“海龙”系列遥控水下机器人,此次亮相也将成为两台潜水器的首次配合作业科考航次。
据了解,中国大洋48航次是落实“蛟龙探海”西北太平洋工作方案的重要航次,主要任务是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包括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和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等深海环境问题调查,同时对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等进行观测。据悉,中国大洋48航次计划航程约6700海里,共100天,中途将返回厦门,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调换,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航次结束后将带科考成果返回青岛。
“中国大洋48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加深对调查区域水文、地质、生物、海水化学等特征的认识,促进深海矿产和深海环境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将为我国在认识深海、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李怀明说。(记者 郑文斌)
新闻回放
“大洋一号”起航
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40多天前从崂山区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考任务。
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李波介绍,中国大洋第48航次主要任务是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进行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对部分深海装备进行试验性应用,并开展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等深海环境问题调查,同时对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等进行观测。
据了解,这个航次的调查区域是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科考队员将通过海上调查进一步加深对这个区域水文、地质、生物、海水化学等特征的认识,促进深海矿产、深海环境及其影响机制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据介绍,这个航次计划航程约6700海里,共100天,航次队员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30家单位的117名人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