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我与青岛共成长】"出问题我担" 崔家集的"偷偷摸摸"

2018-10-06 21:26 作者:崔文静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GDP突破万亿大关,迈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书写了青岛辉煌,也涌现出一大批书写时代篇章的代表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8月23日起,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与青岛共成长——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通过人物视角,彰显时代精神,为青岛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青岛新闻网10月6日讯(记者 崔文静)一句“想天天吃白馍馍”,刺激了胡卿泰许多年。上世纪70年代末,平度崔家集虽然有着6.8万亩土地,吃着大锅饭的2.8万人口却饱受煎熬。1981年,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胡卿泰“偷偷摸摸”搞起了“包产到户”。作为平度第一个“带头吃螃蟹”的人,胡卿泰被推上风口浪尖。

锥心之问 啥时吃上“面干粮”

崔家集地处平度的最西南端,为平度的农业大社。当时崔家集有47个生产大队,223个生产小队,2.8万人口,6.8万亩土地。

1975年7月,胡卿泰成了崔家集公社党委书记:“刚到崔家集的时候,我们一年吃掉国家统销粮50多万斤,一直吃到1978年。我们崔家集有着6.8万亩土地,虽然生产在进步,但还是不应该处在那样的状态,拖国家后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让农民增收,公社先后采取了“小段包工”“四小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可惜,粮食产量遇到瓶颈,停滞在亩产五六百斤左右。

“科技水平落后、农业设施不配套等等因素都存在,但关键是农民没有劳动积极性:社员干活的目的只为挣工分,只图数量不求质量。”胡卿泰很清楚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那时农民干活“喊破嗓子打破钟”;到了地头,先抽上三袋烟。质量更是堪忧,给棉花打农药,为省力只在地头打,导致除了地头的棉花都卷了叶。

粮食产量上不去,麦子分配到每个人头上,一年的量仅有数十斤。

“啥时咱们天天能吃上‘面干粮’?”一位老太太曾问胡卿泰,她所谓的“面干粮”是白面馒头。

这话,对胡卿泰的触动不小,他准备竭尽全力让老太太的愿望早日实现。

陵县取经 分田到户迅速推开

要想早日吃上白面馒头,那就得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怎么办?胡卿泰打算外出取经。

1981年10月初,胡卿泰在《大众日报》上看到一报道,上面说德州陵县搞联产到组,农民积极性增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一年脱掉了贫穷“帽子”,解决了温饱问题。

胡卿泰马上召集大家伙儿开会,把报道念给大家听,多数人认为不切实际。会开了多次,意见也没统一。是真是假?胡卿泰决定亲自去看看。

说干就干,胡卿泰安排包括村支书在内的4人组成“取经团”,赶赴陵县考察。他们花费一周时间进村入户,了解陵县联产到组的具体做法和操作规程,听到了无数好处和赞扬。

可借鉴经验有了,有人提议先请示上级再干。胡卿泰说:“既然搞联产到组会犯错误,不如干脆来个‘一杆子插到底’,直接来个分田到户。搞好了是经验,搞不好是教训。如果出现问题,一切责任我自已承担!”

有胡卿泰带头,事情很快推进,到1981年11月底,全公社44个大队、182个生产小队实行了分田到户单干。

上级入村 连问47个怎么办

在分田到户推进过程中,崔家集一直有个声音:搞“联产到组”是出风头,违背上级的农村工作方针,闹不好会惹出大乱子。甚至还有人说,这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1981年12月1日,为期六天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幕,。这时胡卿泰忙于处理分田到户的收尾工作,以“发烧40℃”为由向大会请假,由公社副书记带队与会。

崔家集“单干”的消息传到了时任县委书记赵蓝田的耳中。会议期间,赵书记专门安排人员赶到崔家集了解情况;结朿后的第二天,还带着十余人来到崔家集。

“他们要求我腾出一间房子、生上炉子,不让我们陪同。”胡卿泰记得,连续6天,赵书记深入各村,找大小队干部、党员、群众、烈军属、五保户,详细了解分田到户的做法和意见。

胡卿泰注意到,赵书记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最后,他找来胡卿泰,一口气提出了47个“怎么办”。

个个问题都有较为圆满的答案后,赵书记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你们别叫‘分田单干’了,直接叫‘六统一下大包干责任制’吧。”

 慧眼识路 县委书记推广

“大包干”在当时的平度县很快推行。

1998年12月17日,《平度日报》刊发《崔家集“大包干”追忆》一文,讲述了“大包干”在平度的开展过程。

文章追忆,赵蓝田在崔家集调研还没离开,就亲自给各公社党委书记打电话,要他们带领各村支部书记到崔家集取经学习,学习后马上照着办。

一时间,人如潮涌,有多多?公社党委住房、大礼堂、宾馆安排不下,只能安排到各村住;供销社饭店抽调了很多人包包子、做馒头,仍是供不上饭。

当年12月19日,赵蓝田发表署名文章:《大包干不转弯,二三年能冒尖——崔家集公社落实几统一下大包干责任制的调查》。接着,时任县委召开了全县党委书记会议,会上由胡卿泰、王家庄村支部书记朱连升和昌许屯村一个生产队长,分别介绍“大包干”经验。此后,崔家集公社又抽调各村支部书记,分配到各公社去作演讲、作报告。

崔家集“大包干”经验,在平度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