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1月4日讯 有人说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一条时空隧道,我觉得很有道理,这条隧道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两岸往来的时间,同时它也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大大拉近了,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同城的时代——曲立清,青岛国信集团总工程师。
丁洪霞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2003从青岛教育学院来到了位于黄岛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她开始了坐轮渡的日子。在胶州湾隧道没有开通前,乘坐轮渡往返青岛黄岛两地间,是丁洪霞这样的上班族最好的选择。赶轮渡的日子,丁洪霞天不亮就得起床,挤公交、赶轮渡,需要近2个小时才能从青岛达到黄岛。丁洪霞发现轮渡就像一个临时组建的大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人生的百味。她也拍过很多,为了生计身心疲惫的打工一族,每天往返于轮渡之间。
能有一条隧道穿行海底,曾是多少青岛人盼望却不敢奢望的事情。毕竟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条已建成的海底隧道。而这也是很多建筑师们长久以来的梦想。曲立清从1991年便参与到隧道的论证过程中。曲立清认为,海底隧道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在工程界的风险算是第一了。海底隧道在海底下,顶上是汪洋大海,整个隧道要穿越的地质,最好把什么都搞清楚,但恰恰在海底下,建设者们很难把它搞清楚,而且一旦出问题,它将是灭顶之灾。为了搞清楚海底隧道穿越的地质,在宽阔的海面上,建设者们使用打桩船每隔50米钻孔取样,但钻探结果却让曲立清大吃一惊。海底下竟有18条宽窄不一的断裂带。
曲立清说,大家会看到整个胶州湾隧道穿越了破碎带这么多,整个青岛地区基本上是花岗岩,可是胶州湾隧道穿越的岩石是看不见花岗岩的,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经历的岩石有20几种。在全国也不多,说明这个工程的地质及其复杂,仅是正式动工前的测量工作就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工程开工,首先是在海底岩层中开辟出一条施工通道。在海底钻爆掘进,每一步都得万分谨慎,来不得半点马虎。按照设计图,这条隧道由双向三车道的东西两个隧道和中间的服务隧道组成,三条隧道并行,使得开挖断面远高于普通隧道。而断面越大,施工面临的坍塌危险就越大。为了防止它塌方,曲立清他们在开挖的周围注入了一些特殊的水泥浆液,让它来加固,让它来堵水。本来是不好的岩石,他们把它加固成好的岩石。这个项目影响它寿命的根本因素是它周围的围岩架构,它自身成体系,它是一个很好的结构。
在保证通道内安全施工的同时,另一项超级工程正在隧道外侧同步进行,那就是海底隧道的排水工程。80多米上方的海水产生的压力,无时无刻不通过18条断裂带传递给胶州湾隧道。每天将有4000立方米的渗水,需要通过21台水泵及时排出减压。曲立清说,在它的外侧,他们布了很多的密集的排水系统,像市政管网一样,很密,水一旦汇到这里,它会很顺畅按照设计的路径,最后排到两端排水管,再汇到蓄水池,再通过服务洞,把主管网打出去。
历时四年多年时间,2011年6月30日,全长7800米,海底长度达3950米的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开通。从胶州湾东岸的入口驶入,下行至水下82.8米的隧道最深处,再从胶州湾西侧的薛家岛出口驶出,只需八分钟便跨越了总长4000米的胶州湾。它和连接青黄北端的胶州湾大桥遥相呼应,构成了青岛城市一体化的立体通道。它在整体规模、建设进度、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创造了世界海底隧道的施工纪录。曲立清表示,他们采用的标准被今后的工程都采纳了,在高性能的湿喷混凝土,他们使用二衬式耐久混凝土,都被高速铁路、其他的海底隧道,包括青岛地铁都应用了。而开通并不代表着工程的结束。七分在建设,三分在运营。隧道当中三台巨型风塔一刻不停地把汽车产生的尾气排出隧道。中控室则全程无死角的观察着隧道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隧道机动队则在服务隧道里24小时待命。开通七年间,胶州湾海底隧道累计通行车辆1亿次,通行人数近4亿。如今,曲立清的工作重心已转向第二条海底隧道的谋划建设中。
曲立清觉得,作为一个海湾型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说,第二条隧道是必须的。他们把第一条隧道的整个团队都保留了下来。研究了7年的时间,到目前他们的可行性论证已经结束了。按照设计第二条胶州湾隧道长度是15.8公里,海底的长度接近12公里,深度达到了150多米。这些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海底隧道的施工极限值。在不远的将来,两条海底公路隧道形成的海底交通网,将助力青岛城市一体化建设,成为连接主城区和国家级新区之间的海底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