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初一拜年初三看丈人 青岛人过年 旧俗还记得吗?

2019-02-03 15:36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眼看就要春节了,买年货、打扫卫生、忙着返乡,各种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过年是啥?在现在社会,春节的主题被浓缩成了节前电商促销的“购物节”、一票难求的春运返乡路、网络流行拜年段子、一家人旅游过年等。种种新潮春节的代名词背后,是传统习俗的逐渐淡去。其实在咱青岛,过年的旧俗有很多,它们埋藏在儿时记忆里,很多老人如今仍然执着地守着这份传统,守住的是不变的年味儿。记者从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史志记载里了解到青岛地区的过年习俗,它们有的渐渐淡去,有的保留了下来,沿袭至今。

除夕

贴春联放鞭炮守岁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也称作大年三十,即进入过大年之时。清代《即墨县志》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联,陈设五祀、先祖、神位,日迎神。卑幼拜尊长曰辞岁。夜食枣栗曰守岁。”除夕的各种活动在青岛地区城乡间盛行至今。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点灯守岁。这天,农村家家贴对联、年画、窗花。春联可不仅仅指门上的对联,有大门上的、迎着大门的照壁墙上的、正房门上的,还有粮囤、猪羊圈、牲口槽、大车上的,形式不一。“福”字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网上有观点说福“倒”着贴不符合习俗,实际上并非如此,青岛地区往往将福字有意倒贴,谐音“福到”了。

除贴春联外,还盛行贴年画,年画内容有“三国演义”、“白蛇传”以及山水、花鸟、吉祥画等。其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最多,分别寓意吉祥、年年有余、人丁兴旺。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除夕时,各家在院中摆桌供奉,下午挂上“祖影”也就是家谱,黄昏到坟上请祖先“回家过年”到门外点鞭炮、点香。回家后大闸内撒谷草,寓意喂祖先之马,大门上放拦门棍,寓意防马跑失。祭祖时,由家长先点上三炷香,接着叩首跪拜,然后他人轮着跪拜。除夕夜家家“守岁”,一般人家多是通宵达旦。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寓意“福有余”,要吃芋头,寓意“粘合”,要吃黍糕,叫“年年登高”。

三天新年

初一拜年初三看丈人

旧时青岛从正月初一黎明时分开始,族人邻里就互相拜年,并作揖口呼:“恭喜”、“发财”。初二“送年”,青岛市区内居民杂居多,还有一些要到正月初三“送年”。“送年”时,家家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送祖宗。正月初三的早晨,就要把祭祀用品谨慎收藏,农村要撤去院中的谷草和“拦门棍”,解除家中禁止扫地和泼水的禁忌。正月初三开始串亲,青年妇双双往岳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习俗,莱西的串亲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立春

咬春吃萝卜发展成萝卜会

今年的立春正逢除夕,立春也是在青岛一个很重要的节气。立春俗称打春,一般在正月,有时也在腊月,“春打六九头”。青岛地区人们在这天都到野外走动一次,称为“迎春”、“接春”。立春这天,青岛地区还有“咬春”、“尝春”之俗。“咬春”就是立春时吃青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红心萝卜更佳。因为“咬春”要吃萝卜渐成时尚,便成了“萝卜会”的来历。除“咬春”外,还有“尝春”,即吃“春饼”、“春盘”。“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春盘”是用细切辛辣生菜盘装而成,被称为“五辛盘”。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传统立春食物不太多见,一般家庭吃饺子、面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