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专家访谈】曾志刚:深挖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

2019-04-10 07:24 作者:刘倩倩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创新政策、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等举措,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集聚岛城,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成立于2000年的青岛高级专家协会,逐步发展成为岛城高端人才聚集地。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走进部分协会会员,带您了解专家背后鲜为人知的科研故事。

曾志刚接受青岛新闻网记者采访。

青岛新闻网4月10日讯(记者 刘倩倩)“热液活动区中存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基因资源蕴涵巨大的经济价值。”说话的这位,是青岛高级专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志刚。初见曾志刚,他刚从北京出差回,没来得及休息就来到办公室,准备次日实验室会议需用材料。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曾志刚就开始了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大西洋TAG热液区、龟山岛热液区……20多年来,他随科考船队到过许多海域。

2003年,曾志刚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东太平洋海隆首次采到硫化物样品,异常兴奋。

从陆地到海洋 他期待在广阔海洋大有作为

1987年,曾志刚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让他对地球矿物越来越着迷。1994年,他来到位于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地球化学专业的博士。毕业时,他已经跟陆地上的矿藏打了十年交道。

“一开始,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内心是忐忑的。”1997年,曾志刚的研究从“地下”转入“海底”。他回忆,那时海洋矿藏的研究者数量远低于陆地的,而广阔的海洋又让他觉察到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施展舞台,只要努力一定能在科研上有突破”。就这样,带着好奇心和积累的陆地矿产研究知识,曾志刚开始在海洋“遨游”。

曾志刚至今很感激恩师秦蕴珊院士。秦院士告诉他:“你过去学的没有白学,试着把理论从一个领域的应用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在秦院士的引导下,看文献、勤思考,曾志刚让自己尽快适应海洋研究。

曾志刚在等离子质谱实验室。

创立海底热液地质学 他感慨要为青岛做更多事

“目前,已了解的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多分布在洋中脊、岛弧、弧后盆地等构造环境中,热液硫化物富含Cu(铜)、Zn(锌)、Au(金)和Ag(银)等有用元素。”曾志刚告诉记者,浅水和深水热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一切仅仅是对海底热液活动认识的一个开始。

“入海”20多年,曾志刚最难忘的还是2005-2006年的196天“海上漂流”。那次,他承担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的环球航次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三个硫化物调查航段的重要工作。在海底热液研究上,迈出重要一步。

2011年,由曾志刚编著的《海底热液地质学》一书出版,书中用11章的内容对其以往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也代表着这一分支学科的创立。

曾志刚将2014年“科学号”首航,定义为我国海洋研究的里程碑。他谈到,“科学号”有动力定位,不至于随波逐流,船上有电刷斗、ROV(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让科考队员身临其境。硬件设施的进步,也推动着海洋研究的不断向前。


2014年,曾志刚(右三)作为首席科学家参加“科学”号首航。

2014年,“科学号”首航中,曾志刚担任首席科学家。在冲绳海槽,他和队友发现了新的热液活动区——唐印热液区,并共同围绕深海洋中脊、弧后盆地以及浅海热液活动对海底环境的作用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他坦言,“唐印热液区”的发现,有幸运的成分在,但未来,他们希望把这个“根据地”越做越扎实。曾志刚解释,通过检测它喷发多少物质、释放多少热量,可以估算该物质进入海里会对海洋产生多大影响,产生的热量会对海洋有多少影响。“物质和热量供给越多,成大矿的可能性越大。”他谈到,虽有发现,然而海底矿物的开采,比陆地难度要大很多。

但曾志刚对此有信心。

“青岛拥有几乎全国50%的海洋力量,大量海洋研究人员也在这里聚集。”曾志刚说,海洋人才是青岛的一笔财富,而青岛又恰好是最适合搞海洋研究的城市。这,也是他当初选择来青岛做研究的重要原因。

“只要青岛有需要我们的地方,只管招呼,我们绝不推诿。”曾志刚用直白的话表达着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感激,并补充“我们住在青岛,吃青岛的饭,喝青岛的水,为青岛人做点贡献是理所应当的。”也表示,加入青岛高级专家协会后,更要在国内、国际各种舞台上,不遗余力地推介青岛,并积极为青岛吸引合作。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