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从瓦工到企业家 53岁农民建起“钢筋接头”帝国

2019-05-17 06:46 来源:齐鲁壹点
分享到:

20岁时是泥瓦匠,如今却是年产值达6亿元的企业老板。经过不断研究,仅有初中文凭的胶州农民王新民发明了“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获得了4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在湛江通明海特大桥、福清核电站、南京长江五桥等重要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建起了自己的“钢筋接头”帝国。

20岁初入社会,他成为一名泥瓦匠

胶州市九龙街道办事处工业园,53岁的王新民创立的公司就在一处并不十分扎眼的位置,一说到钢筋接头的事情,王新民便滔滔不绝,目光坚定又充满自豪。

1986年,20岁的王新民进入建筑企业成为农民工,干起了瓦工行当,入行仅两年,他就成为了当时施工队里最年轻的班长,一路走来,他始终在路上拼搏进取,走过了从瓦工、班组长、施工员、技术员、项目经理到企业副总的成才之路。有着丰富建筑施工经验的王新民自小就有一股爱钻研的劲儿,在工作中,他发现作为建筑施工的关键部件之一,钢筋接头严重制约着施工方式的转变升级。钢筋接头看上去并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零件,却使得工人爬上爬下扛钢筋,连班倒在作业面上拼命。比如绑扎,只能使用细钢筋。焊接,费工费事还污染环境,合格焊工难以培养。螺纹连接,稍微偏差就拧不上,效率低下。更关键的问题是,传统钢筋接头的质量,特别依赖于现场的人工操作水平,整体连接质量可以说不容乐观。王新民思前想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从那时起他决心做出一种能改变传统钢筋施工面貌的,质量绝对可靠的接头产品。

连遭打击,企业负债2000万

2010年,王新民成立青岛森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入300万资金,开始研发新型钢筋接头,他组织起自己的研发团队,带领大家日夜围在机器旁,反复琢磨,仔细研究。学一点,做一点,从图纸到模具,反复修改,错了重来,在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努力下,王新民终于研发出了质量达标的钢筋接头,就在他兴致勃勃地到当地相关部门为生产销售办理相关手续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产品还需要需要到北京建设部找有关专家评估生产标准,评估没有问题才可以办理生产许可证。

2012年7月26日,王新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当满怀信心的他带着产品来到北京参加专家评估会时,在场专家的一番话却让他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凉水。“你的产品看着很好,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在一一检测之后都不达标。”看到专家递给他的一本《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里面多达55页的产品标准让王新民傻了眼,但也让他彻底醒悟过来,初中毕业,初踏研发领域,没有科研专家水平的技术资源,对自己,对产品的认识都不够,王新民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异想天开了。但是此时的王新民没有放弃,为了搞研发,他不断投入资金,钱没了,就到处跟亲戚朋友借钱,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负债两千多万。

100多次监测终于成功,产品获得40国家和地区专利

王新民告诉记者,一开始专家并不十分重视他的产品,在他来回跑了二十次后,专家忍不住问他究竟为什么要干这事?“人这一辈子,总得干成一件事,不能老是想着挣钱,还得想着多为社会作贡献才行。”王新民回答,专家终于被王新民的执著和热忱感动,主动帮助他出主意,提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百多次赴北京产品检测,无数次的失意和泪水,2015年12月,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的检验报告终于被专家鉴定合格,可以投入生产。看看试验过程中堆积如山的试验品,想到这些年的奔波劳累,王新民的心里又激动又心酸,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2015年,锥套式接头应用于大连红沿河核电站;2016年,应用于广东虎门二桥索塔;2017年,应用于湛江通明海特大桥;2018年,应用于福清核电站、南京长江五桥、深中通道、洛阳地铁等项目……目前,王新民的锥套式接头及配套工具已经获得了4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广泛应用于各项高标准工程建设。而且远销韩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有外国人想来收购我们的技术,我坚决不卖,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我一定要守护好,并且还要不断地创新,研发出更加出色的产品。”王新民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震 通讯员 隋丽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