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孙铭浍——探索民乐的性格

2019-05-16 15:31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孙铭浍—探索民乐的性格

孙铭浍,高密人,7岁开始学习二胡、板胡,9岁赴京学习板胡,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恒教授,现任青岛歌舞剧院民乐团特邀演奏员。

巴黎圣母院失火,整个朋友圈都扼腕叹息;如同巴黎圣母院般珍贵的应县木塔,却无人问津。各种音乐形式逐渐以各具风格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美声、摇滚、爵士、说唱都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潮。与此相比,民乐的发展就稍显势危,《华阳老腔》成为民乐发展中鲜有地能激发年轻人荷尔蒙的改编。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有趣但却被忽视的美,于是我们想做一件事。与其说是寻找艺术家之旅,不如说是记录一群坚持梦想之路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或许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或许还在蓄势待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回归正题。。。

板胡艺术家,一说起这个词,一个50多岁老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原谅我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也暗示着民乐在部分90/00后心里的形象,不潮甚至有点落后。同时,这也使板胡让我“刮目相看”。这就是所谓的欲扬先抑吧。

第一次见孙老师,她朝我一招手,大步流星地走过来,如果她不拿出琴包里陪伴许久的琴,可能我无法将她和板胡联系起来。详谈之后,我只能感慨,人如琴声!

Q1

为什么开始学习板胡?

A

学习的开始并不是那么纯粹的热爱,仅仅是为了摆脱淘气的同桌,换一个环境开始不同的生活。

Q2

漫长的练习之路,有过想要放弃的想法么?

A

可能是年少懵懂,小的时候不觉得练琴多么苦,只是知道好好练习才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学校。长大之后,回想起来、在旁观者看来,确实是辛苦的。

有一段时间,可能是到了瓶颈期,想过放弃,甚至看到与琴共处一室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参加工作,民乐市场不是那么如意吧,尤其是板胡,所以把琴放下了。从事别的工作、结婚、生子,过普普通通的生活。这可能和性格有关系吧,但我觉得,有的时候不用太死磕,我比较相信柳暗花明。

Q3

为什么又重新拉琴,放不下了?

A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刺激,就又开始拉琴,可能命中注定吧。虽然未必能靠拉琴为生,但也不能完全将板胡从生活中消除。

Q4 你觉得,板胡对你有影响么?

不能说是影响吧,我觉得我和板胡很相配。我是属于比较洒脱的性格,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板胡给人的感觉是直接的、洒脱的,不仅能表现二胡的凄婉,也能表现二胡无法达到的欢呼雀跃。音乐就像人生,起起落落。一悲一喜都能在弦上感受到。

Q5

现在学习板胡的人多么?您觉得板胡、甚至是民乐该如何“自我救赎”

大家对于民乐的映像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和民乐本身有一定的原因。但是《华阴老腔》是个很好的转变,做到了我们一直提倡的‘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结合。秦腔在过去能表达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的倔强,改编的《华阴老腔》让我们看到了其实不是年轻人不爱听民乐,而是有些民乐确实是该改变了。

这个改变不是说全盘否定,或者是盲目地西化,而是能够表达现在年轻人的一些情感。像秦腔、梆子本身就是来自大众的音乐,但也不能只停留在广场舞或者是退休之后的消遣这个定义上。应该更年轻,更会为自己发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