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有我,点滴星火汇聚成光
即墨各行各业积极助力疫情防控,涌现出一段段感人故事
有一种感动,是“我想为大家出份力”。
即将退休的党员干部主动请缨,走向村庄战“疫”一线;酒店小老板履行诺言,中秋节自制盒饭送给医务人员;外地在即墨务工人员争抢司机名额,只为开车配送防控物资;昔日的脱贫户站上村口卡点,成为一名志愿者……
即墨疫情以来,各行各业主动参与,感人故事不断涌现。他们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真心实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发出点滴星火。
在即务工者肖长利:
只要疫情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我去!”“还有我!”“也算我一个!”
9月9日中午,阳光亮得有些刺眼,肖长利这几天一直等候在封控区的外围,听说即墨召集保供车辆去防控区内配送物资,他和同行们都争着抢着上。简单吃了几口饭,就利索地跳上了货车准备出发。
“先等一等!”不远处有人大喊,边挥手边向货车跑来,“给,把应急保障证放在车上,进城区能顺利通行,后面的事就拜托你们了……”喊话的是通济街道交通运输管理所所长李德强。
原来,当天上午,即墨区生活物资保障与市场监管组接到抗疫前线打来的电话称,各个无接触物资配送点需要调配500个木质托盘,否则,相关医疗及生活物资没地方放置,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了解情况后,该组立刻向蓝村街道青岛泽烽源木业有限公司提出支援。随后,公司火速召集工人,加班加点制作。
托盘有了,如何运输却成了难题。自这一轮即墨疫情暴发后,相关区域已被封控,没有通行证,车辆不能通行。而肖长利等人及车辆就在青银高速路口的西元庄服务区待命。
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将物资运到各个封控点,李德强驱车一路疾驰,为的就是在肖长利等人发车之前能把通行证及时送到,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放心吧,交给我们!”肖长利和其他两位司机师傅接过通行证,立刻驱车向蓝村街道奔去。装车、运输、卸货,再奔赴下一个封控点……从9月9日中午12点接到通知到9月10日夜间11点半,所有的木质托盘全部运送到位。
“虽然我是枣庄人,但来即墨工作也好多年了,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即墨人!”肖长利表示,“只要疫情需要,我们随叫随到!”卸完货,已近凌晨,肖长利等人挥手告别最后一个封控点。将车辆缓缓停在天山一路规定的一处停车区,肖长利随时等待下一次任务的到来。
酒店小老板王乃宗:
许下诺言“疫情不退 盒饭不断”
中秋节当天,在即墨蓝村街道支援抗疫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收到了40份“中秋礼物”——热腾腾的盒饭,还有水果和月饼。“能在外地过中秋节,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和月饼,即使再辛苦,心里也觉得暖暖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毛铭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礼物”的主人,是来自蓝村街道的爱心企业家王乃宗。
今年52岁的王乃宗是蓝村街道古城网格的村民,平时就热衷公益事业,自己在街道上经营着一家酒店。新冠肺炎疫情之初,王乃宗就曾许下“疫情不退盒饭不断”的誓言,两年时间里,王乃宗也是这么做的,他先后为街道高速路口和火车站值守的工作人员无偿提供盒饭5000余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盒饭哥”。
此次即墨疫情发生后,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疫情处置现场指挥部医疗救治组从全市三级医院抽调6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15支医疗队梯次进驻定点医院救治患者。王乃宗在得知有外来医务人员支援后,主动联系蓝村街道,表示想在中秋节当天为支援辖区的医务人员提供盒饭,表达即墨人感谢和敬意的同时,也想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看到这些支援前线的医务人员起早贪黑地为我们服务,真的打心底里感谢他们,我虽然上不了‘战场’,但也想尽‘地主之谊’,为街道搭把手,做好我们的后勤保障工作。”王乃宗说。
即将退休干部侯可春:
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
疫情发生后,即墨段泊岚镇赵戈庄村被划为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等管控措施,机关、村庄党员干部迅速到位,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辖区群众安全。
9月7日上午8时许,赵戈庄88岁村民张世瑞联系村庄卡口执勤人员,老人语气焦急紧张,表示常年卧床的老伴需要长期用药,如今村庄管控无法外出购药,担心延误吃药引发病情。
得知情况后,在卡口执勤的段泊岚镇党员干部侯可春立刻安抚老人情绪,并详细记录了老人所需药品名称、生产厂家和数量,第一时间驾驶私家车将购买的药品送到老人手中。看着药盒上详细标注的药品服用方法,老人感动不已。
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连续6天,每天10多个小时的值班,年近六旬的侯可春克服体力不支等困难,一直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侯可春说,进出村庄的7个路口都设置了执勤点,除了做好进村主路人员禁出劝返管理外,他还负责六个卡口的物资调配、统筹协调、应急处置等工作,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已经习惯了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几天繁忙的工作,他已成为值守人员的主心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庄重病、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婴幼儿,以及低保户等重点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就医需求台账很快就建立起来,保障了封控期间物资协调、应急处置等工作有条不紊,构筑起村庄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据了解,侯可春当过兵,今年年底,有着38年党龄的他即将从单位退休,在疫情防控最严峻艰难的时刻,他主动向党组织请战,要求参加村庄执勤工作。“只要疫情能早点结束,苦一点累一点不要紧,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
62岁脱贫户王淑婷:
以前大家都帮我,现在我想出份力
9月5日,当得知村庄需要志愿者在村口卡点执勤时,即墨区移风店镇道头网格脱困户王淑婷站了出来:“一定要让我参加咱村的卡点执勤,孩子大了不用照顾,我想为大家出份力!”
王淑婷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家里一儿一女,自己也身患疾病长期服药,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针对王淑婷的状况,移风店镇政府为其量身打造了产业扶贫方案,出资1.8万元购买了一台磨面机。政府食堂、部分企业定期向其采购面粉,镇里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帮忙销售,每年2万余元的收入,王淑婷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自从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早上6点,62岁的王淑婷就挎上她的“百宝箱”来到村南执勤点。一个自制停车牌,一个崭新红袖标,一包备用口罩,一支体温枪,一瓶消毒酒精,一站就是6小时。做好入村人员信息登记、测量体温、查看双码、车辆登记、询问外出事由及去向……在这里,王淑婷身兼多“职”、尽心尽力。
“做人不能忘本,以前大家都帮我,我现在身体、家庭都好,别的我不会,在村口执勤保村庄平安我能干!”王淑婷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孙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