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7月18日讯(记者 陈志伟)今天,青岛新闻网从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会获悉,近年来,即墨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统筹聚合区镇村三级资源,扎实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
据介绍,2022年,即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8亿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17万亩、产量44.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6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2.8万吨,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等称号。
聚焦高质高效,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即墨东濒黄海、西靠大沽河,墨水河、龙泉河等150条河流贯通全域,丘陵、平原地形自东向西梯次分布,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多样化农业特色,初步形成“西部种子蔬菜、中部花卉中草药、北部粮油畜牧、东部果茶薯芋、沿海水产、南部农产品物流加工”的总体格局。立足农业生产现实基础,锚定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级。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每年区级财政投入涉粮资金2亿多元,为粮食生产全流程提供保障。目前,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9.7万亩,今年还将新改建 3.8万亩,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同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享受脱贫政策和动态监测的752户、1526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精准帮扶。
专门制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2条意见,重点打造种业、蔬菜、海产品、食用菌、果茶、畜禽、农产品加工7条十亿级产业链。其中,现代种业方面,依托移风店镇着力打造青岛种都核心区,已聚集荷兰瑞克斯旺、德龙种子等优质种业企业14家,涉及番茄、黄瓜等500余个品种,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方面,累计引进培育正大等龙头企业42家,年产值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家。
聚力实施“4+4+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鳌山卫“茶香梅谷”等4个成熟片区高端引领,段泊岚“果香柳韵”等4个新兴片区聚势突破,其他区域N个片区蓄势聚能,每个片区结合自身特色,选定合适发展方向实行精细化建设、精准化帮扶、精品化打造,形成每年规划一批、建成一批、提升一批的梯次培育格局。灵山“花乡药谷”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龙泉“莲花田园”列入市级十大片区创建名单。
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等平台载体建设,累计创建市级田园综合体9个、省级产业强镇6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千亩以上大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5个,移风店镇入选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聚焦宜居宜业,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即墨针对农村群众最迫切改善的人居环境领域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系统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工作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投入2.1亿元完成农村改厕19万户,打赢“厕所革命”攻坚战;建设金口污水处理厂等39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1万吨,覆盖村庄200余个。今年在全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集中整治行动,对重点问题集中攻坚,着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由村内向村外延伸、由村域向路域拓展。
深入推进设施配套一体化,持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讯”等设施,全区基本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和街巷硬化“户户通”;累计投资14亿元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灵山、大信建设产居融合新型社区,12个村庄群众搬进楼房,打造“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产居融合样板。
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针对农村群众就医上学养老等需求,推动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五年来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130所,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实施20所乡镇卫生院和61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努力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少出镇”;建设56处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今年还将新建44处社区养老服务站,为群众就近提供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24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5个,灵山西姜戈庄村获评国家最美休闲乡村,“莲花田园”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
聚焦富裕富足,促进农民物质精神“双增收”
围绕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富裕,即墨区坚持党建统领,推动资源“共联”、组织“共建”、产业“共富”,逐步探索“联建富·趟新路”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经验做法先后在《光明日报》和省市委内刊刊发。
区域化党建强统筹。针对村庄布局散、资源统筹难等问题,优化调整村级组织,撤“小村”、建新村,构建“新村党委一网格党组织一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抱团模式。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打破行政、地域界限,以创建共同富裕的“村共体”为目标,组织“强村”帮扶“弱村”,实现一体化发展。
集成化改革增活力。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宅基地盘活等改革措施,合理界定农村资源价值,释放农村发展潜力。目前,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制村庄1026个、量化农村集体资产74.6亿元,股权分红1.6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确权村庄707个,确权农户16.9万户。其中,在全市率先出台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意见,灵山“花乡药谷”示范片区双创中心发放首张土地经营权证,涉及5个村庄,是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土地经营权证。
常态化活动聚民心。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村民的作用,推动文明村镇全覆盖,累计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13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暖民心”、送文化下乡等文明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唱响即墨·舞动梦想”“送戏进万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上万场,以常态化群众性活动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聚焦引才育才,促进乡村发展倍增活力
近年来,即墨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创新扶持、生活帮持等多种措施,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努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
强化政策引才,出台《即墨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若干举措》,聚焦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各环节,制定2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强化精准育才,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农民培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400余人、技能培训1.8万人。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2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
强化事业聚才,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家庭农场2000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400多家,促进1.8万农户抱团经营,形成一批有想法、有技术、有闯劲的实用型乡村人才。
强化柔性用才,发挥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市涉农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吸引300余名技术型人才走进乡村,解决技术难题4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