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26日讯(记者 李丽涛)10月25日下午,市医保局组织开展2023年“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医保专题活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来自社会各界的4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走进市医保局机关,现场听取市办实事办理情况报告,实地观摩长护险定点机构。
今年以来,市医保局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开展市办实事与主题教育、“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活动有机融合、同步推进,今年承担的两项市办实事——居民长护险筹资提标准和职工门诊统筹提待遇,均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长期护理保险提质增效
今年,市医保局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提质增效行动,推进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提高居民长护险财政补助标准。居民长护险资金筹集在原有医保统筹基金基础上,增加财政补助筹资渠道,每人每年增加财政补助30元,筹资标准由原先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60元。
二是探索总额预算管理模式。按照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总原则,强化年度总额预算刚性和属地管理责任,规范护理机构的服务行为,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提高基金使用效益。今年1-9月,护理保险资金共支出6.34亿元,购买上门照护服务567万小时。
三是加强护理机构布局规划。坚持“科学规划,总量管理,结构优化,合理布局”的总体思路,引导优质连锁护理机构向服务资源欠缺的农村地区拓展。目前全市定点护理机构达到1013家,服务失能失智人数达4.7万人,其中参保居民2.45万人,占比达52%。
四是完善照护人员培训机制。与财政、人社、民政等部门协同联动,筹集就业培训资金,依托行业协会和连锁化护理机构,拓宽照护人员培训渠道,开展照护人员职业等级认定,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目前,我市照护服务人员达1.1万人。
五是完善多维度监管机制。采取随机抽检、上门随访、现场核查等方式,借助GPS定位、人脸识别、视频通话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定点护理机构及照护人员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切实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失能失智人员获得感、幸福感。
职工门诊统筹惠民利民
为进一步发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共济功能,减轻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负担,我市紧跟国家、省工作部署,出台职工门诊统筹系列配套文件,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门诊保障水平实现“两提高、两扩大”。
“两提高”是提高职工普通门诊报销年度限额,提高基层就诊报销比例。2023年度报销限额由每人每年1120元提高到1700元;社区和一级医院“零门槛”,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5%;二级医院起付线为500元,报销比例为60%;三级医院起付线为800元,报销比例为50%,推动分级诊疗,鼓励小病在基层就医。
“两扩大”是扩大普通门诊统筹签约范围、扩大报销范围。门诊统筹由只能签约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扩大至可以任意选择一家基层、二级或三级医院签约,提升门诊就医自由度;门诊报销范围由基层门诊报销的“小目录”,扩大到与住院报销一样的医保“大目录”。原来门诊不报销的CT、胃肠镜等大型检查,以及阻生齿拔除、根管治疗等口腔类治疗,均纳入门诊统筹报销,有效减轻职工参保人门诊就医费用负担。
截至9月底,全市职工参保人在各类医疗机构门诊就医887.3万人次,同比增长42%,医保为参保人报销7.8亿元,同比增长62.5%。
明年起,青岛市将继续优化完善职工门诊保障政策,报销限额和报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并向退休人员倾斜,同时持续提高就医便利性,让广大参保职工门诊就医更加省心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