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了就是新区人”的城市胸襟,在锻造建功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工作中闯出“新区经验”——
西海岸新区:让产业工人更有力量
首创用装载机一分钟开启30瓶啤酒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把焊枪焊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金奖第一名;开公交引起央视连续报道关注……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些频繁冲上热搜的词条,犹如一粒酵母,让关于高技能人才的讨论在全社会持续发酵。目前,70多万名产业工人遍布西海岸的企业工厂、项目工地,成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中坚力量。
工人阶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总工会每5年都会出台一次《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牵引,推动实现“咱们工人不仅有力量,而且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
深化党建强基、品牌、头雁、对标、激励“五大工程”,构建“工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产教培训体系,开设“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强化人才“双创”金融支持……以“来了就是新区人”的城市胸襟,致力于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西海岸新区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正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迈进,用行动回答“谁来当工人”的“时代之问”。
开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倍速模式”
“如果没有平时的历练和一次次比赛的磨砺,我拿不到这个冠军。”福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崔学林在获得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道职工组”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时感慨。
崔学林被看见,离不开扎根管道施工行业25年的坚守,更离不开西海岸新区构建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由区领导挂帅,建立对参赛选手、办赛单位多元化奖励支持体系,出台保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一揽子政策……紧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区正不断拓展劳动和技能竞赛领域,为产业工人提升素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创效活力。
赛中学、赛中练,在西海岸新区,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像崔学林一样,在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中锤炼技能,开启成长“倍速模式”。目前,新区每年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超过百场次,带动岗位练兵20余万人次,近万人通过竞赛取得或晋升职业资格。
“成长台阶不够用”一直是高技能人才普遍面临的“成长烦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持续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西海岸新区在此方面精准发力,强化体制、机制、政策、权益、服务等各项保障,让工人实现职业成长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高质量发展。
“集团2021年出台《公司级劳动模范管理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次。”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工会主席杨晓菁告诉记者,“公司劳模”除了一次性奖励,还享有专属勋章,退休后每月仍能享受劳模荣誉津贴,集团目前有在职省劳模1名、市劳模3名、区劳模5名、公司劳模4名,其引领作用持续激发广大员工创新创效热潮,为发展汇聚起强大动力。
赛场上的一个个新赛项和实现岗位价值中的一道道新创造的背后,是西海岸新区“产改”顶层设计的不断与时俱进——
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和技能强区工程,聚焦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力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率先成立招才中心,发布“梧桐树”聚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生态产业集团,打造全国首个数字金融支撑下的人才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惠才通”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目前,新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3万人,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齐鲁首席技师等省级荣誉称号25人;青岛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拔尖人才等市级荣誉称号61人;区级技能类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金凤凰工匠”共130人,创新能手562人;各级工匠577人,各级劳模1793人,高技能人才5.8万人,2022年发放各类高技能人才奖补资金2200万元。
让新市民“落得下脚”更能“扎得住根”
“这件事儿,让我这个在新区打工七八年的外地人一下子有了家的感觉……”于海生,青岛世纪海佳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因家中父母年迈,想找个学校把两个孩子接过来上学。他通过“诉速办”市民诉求解决平台反映问题后,胶南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告知孩子入学需要的条件,帮助快速办理入学手续,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这么快事就办成了,这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城市的关心与温暖,非常感谢大家。”于海生感慨道。
从“打工”到“就业”,从“漂泊”到“安家”,新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提出打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来了就是新区人”,让新市民不仅“落得下脚”,而且“扎得住根”。
新区中小微企业众多,目前市场主体超过42万户。面对供需矛盾难、规范管理难、争议前端预防难的“三难”问题,2022年11月,新区探索出中小微企业劳动关系托管服务改革,有效预防和化解中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矛盾,解决了企业发展之痛,切实维护了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提供了示范样板。
中小微企业劳动关系托管服务新模式,是新区总工会聚焦新形势下中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成本高、不规范等问题创新推出的一项助企惠工之策。实施劳动托管以来,全区累计完成企业劳动关系托管520余家,累计托管6043人次,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劳动纠纷暨协助和解、撤诉案件300余件,完成托管及劳动关系治理后的企业实现用工“零纠纷”。
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新区不断打造“近悦远来”、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品质之城。
新区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引导在岗职工参加“金蓝领”培训,3年累计培训2.3万余人,助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2021年以来,投入240余万元,组织一线劳模体检3700余人次,创新免费查体指标分配模式,线上预约线下查体惠及一线企业职工8000余人,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互助保障”赠送活动惠及新业态职工22548人;开办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班、倡导企业为职工放中高考陪考假、实施困难职工救助、帮助职工“求学圆梦”学历提升、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等,让新区职工群众获得满满的归属感。
让更多技能人才实现由“工”到“匠”
今年8月,西海岸新区“我在你身边”服务品牌发布暨“瑯琊工匠”选树活动启动。
“瑯琊工匠”选树活动打造金牌、银牌、铜牌、国际、雏鹰五类“瑯琊工匠”,建立“产教训”融合、“育选用”贯通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实现从“小”到“大”、从“工”到“匠”的成长提升,让全区23万技能人才在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的火热实践中展现风采、释放活力。
“我们选树‘瑯琊工匠’,推进品牌建设,就是要以品牌为载体,更好地发挥工会职责作用,让工会像‘双面胶’一样,把企业与职工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封伟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新区样板’,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贡献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骑先锋”是新区打造的全市首个以外卖配送员为主体的新就业群体党建品牌,在每一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骑士驿站”,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提供服务。而今,随着“骑士驿站”的不断扩充,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从业者参与到文明创建、公益服务等工作中来,成为完善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
“我是从一名普通的工匠成长为省劳动模范的,在新区这片热土上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希望用我的技术,带动更多的人把技能练好,多培养几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瑯琊工匠”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孙靖东说。
哪里最薄弱,哪里最需要创新,职工最清楚。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也是人才培育的“蓄水池”。近年来,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在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创新人才充分交流、智慧众筹、成果共享的新空间、新平台,一座座创新“孤岛”被连成“大陆”。
新区积极构建“一匠五创”全员创新培育选树体系,广泛开展“五小”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积极营造“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培育选树全员创新企业34家、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263家、创新班组121个、创新能手562人、创新成果1000余项。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共建技能培训中心70余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通讯员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