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视点】青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第四年!

2023-11-24 19:27 作者:陈志伟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陈志伟

一年一度,遇见幸福。11月24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3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成都举办。活动现场,发布“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青岛上榜,这是青岛连续第四年上榜。其他同青岛一起入选的省会及计划单列市还有成都、杭州、宁波、南京、广州、长沙、沈阳、呼和浩特、太原 。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市民对所生活城市居住体验的综合反映。这种幸福感,既有着相对持久的稳定性,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新意。就青岛而言,有着幸福的底色,也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色彩。

01

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幸福的城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幸福感指人们的需求在被满足后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这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生活舒适度、生活便利度、精神享受等。幸福感,是市民和城市的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幸福是主观感受,但也不乏客观衡量指标。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联合主办,自200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7年,是中国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今年的调查推选活动以“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更幸福”为主题,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线,对中国城市的幸福感进行调查,推介幸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生动实践经验。

调查推选通过大数据采集、问卷调查、材料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旨在全面检测中国城市幸福建设成就,展现民众的幸福生活,同时推选幸福城市典范,推介幸福案例。

《瞭望东方周刊》牵头成立的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推出的《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幸福感指标体系》,涵盖教育指数、医疗健康指数、安全指数、居民收入指数、生态环境指数、交通指数、居民生活品质指数、就业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等9个一级指标以及上百个二级细分指标。

02

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具幸福感”是市民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幸福的城市是相似的,但幸福不只有一种模样,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幸福密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的厚度,决定城市的高度;民生保障的宽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然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作为青岛做得实、叫得响、过得硬的民生服务品牌,市办实事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抓手。每年精心筛选发布的一批批市办实事项目,都是市委、市政府向全体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今年前三季度,16件市办实事总体进展顺利,其中,9项工作已完成年度既定目标,6项工作总体进度超过90%,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身边实实在在的新变化。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城市幸福感基于城市自身发展,体现在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中——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法治是最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青岛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打造“六个城市”、推进“三条线”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平安青岛、法治青岛建设,全市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治理更加精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城市的发展与未来。近年来,青岛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截至2022年底,青岛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床位67984张;卫生人员总数11811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30人;人均预期寿命81.78岁,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2022年以来青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76所,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学位16.89万个。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在相关低效片区新建改扩建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推动了区域民生设施的提档升级。着力扩大学前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采取启用新建公办园、民办园转公办园等方式增加幼儿园学位4.5万个,改造升级农村薄弱幼儿园132所,公办园、优质园占比分别从2021年的51%、60%大幅提升到60%、8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就业是民生之本。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青岛坚持稳岗位、拓渠道、促匹配、兜底线并举,截至今年10月底,青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5万人的98.45%;实现政策性扶持创业3.49万人,同比增长32.28%,全市就业容量、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创业生态不断优化。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截至目前,青岛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项基金收入规模达到585.6亿元,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4.2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截至目前,青岛医保参保人已超过93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医保基金支出225亿元,保障了7674万人次就医购药结算,平均每天25万人次。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自今年1月起,青岛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5%,目前青岛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45元,七区已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91元。截至10月底,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9亿元,共保障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9.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

养老关系千家万户。青岛市不断“扩面提质”,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全市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统筹整合农村养老服务各类补贴政策,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为全市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今年以来共受理赔付1.9万人次。落实助餐送餐补贴,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天3元的助餐补贴,各区(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1-3元的补贴。全市建成老年助餐机构985处,今年以来共有95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今年以来,青岛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通过“寄宿制、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方式托养困难残疾人5600余名;为符合条件、有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的89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救助和奖励约3200人;为3034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7万人次。

一项项可见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切实的幸福感提升。

0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否宜居,事关民生、事关大局、事关未来。

“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座城市的面貌,不仅呈现在大开大合的公共空间,更展露于人们生活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寸角落。从解决民生“急难愁盼”处“落针”,方能把民生实事落在实处,切实推动城市品质实现全面提升。

2022年,青岛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等十大领域集中突破。

今年3月份,《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成为指导青岛未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纲领性规划,并为青岛城市更新“圈出重点”,将构建“一环一带两轴”的更新轴带、培育“一核五极”的更新引擎。

2023年是城市更新建设奋力攻坚的第二个年头,更新步伐没有放慢。

今年青岛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473个、建筑面积110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77万户,改造面积、改造户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通过楼里楼外、地上地下一体改造,让市民朋友居住更舒心。截至目前,473个小区已完工394个,其余小区将于年底前全部完工。

今年青岛全市计划推进5条新建、17条续建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启动30条以上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通过持续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市民朋友出行更顺畅。截至目前,新建道路全部开工,续建道路已完工5个;未贯通道路已开工32条,其中15条建成通车。

今年青岛全市计划实施95个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停车场和小区停车场开放共享,让市民朋友停车更方便。截至目前,实际实施停车场建设项目121个,已完工44个、新增泊位10540个;“三类共享”年度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今年青岛市高效推进“城市管理一张网2.0”建设,全面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10大系统、34个特色应用场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通过住建部验收。升级完善运管服平台26个子系统240余项内容,实现“一部手机知城管家底”“一个平台统城管执法”,城市管理“慧治”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青岛市还发起“百日会战”攻坚行动,累计拆除违建830万平方米,市南区太平路、李沧区安顺路、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等264条重点道路两侧违建“清零”。综合施策整治“840重点片区”,助力218个片区导入项目落地,建设停车场109处、新增泊位1.2万个。

今年青岛还开展全市城区桥下空间专项治理,完成40座桥下空间整治,释放桥下空间6.7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5处、运动公园2处,建成停车场54处、新增泊位3350个。

……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全力推进的工程项目: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工程、辽阳路快速路地道工程南半幅实现通车,地铁6号线一期全线实现轨通,重庆路快速路工程、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加速推进,张村河两岸区域、白沙河北岸区域等低效片区加速“腾笼换鸟”。

数字的背后,也是一处处市民“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人居环境改善了、道路交通顺畅了、山头公园焕新了……生活在青岛,市民处处见新意,时时有惊喜,真切感受到了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美景和“近在咫尺”的幸福。

随着一项项宜居提升工程的实施,这座城市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生活于其中,市民的幸福感日益增强。

04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直接面向市场、服务市场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城市与企业,天然密不可分,浑然一体,是培植幸福之基、创造幸福之源。

在蓬勃生长的城市土壤上,企业才能同样蓬勃生长,城市和企业家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今年9月,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3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调查推选结果发布,青岛上榜2023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企业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城市创造的一流营商环境,看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是时代呼唤,更是创新发展之需。增强企业家的幸福感,青岛孜孜以求。特别是今年以来,青岛在全市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从优化政策、服务、要素、市场、法治、人文“六个环境”,深入开展“六大专项提升行动”,打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广大企业家的获得感、认同感、荣誉感不断提升。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青岛正持续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强化深层次制度供给,落地落实惠企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兑现率和满意度,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新登记市场主体21.4万户,同比增长6.28%。若以“天”为单位,平均每天全市约增近800家市场主体。

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人才资源。

近日,《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出炉,公布了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榜单,青岛首次跻身榜单前十。

青岛何以如此受人青睐?原因在于,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快速增长的经济、优质的产业,青岛还在创业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下功夫,让各类人群与城市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据了解,今年1-8月份,青岛市引进首次来青青年人才9.67万人,同比增长7.33%。其中,博士608人,同比增长54.7%。

积极“走出去引才”,构建“百校千企”引才活动矩阵。围绕海内外知名高校、省内重点高校、在青高校三个圈层,组织超6千家次单位赴省外省内20多个城市的90多所高校举办130多场“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发布人才需求岗位16万个,累计收取简历10余万份。开展19场青雁归巢“三进”活动,打造“研学+”特色体验活动,邀请40余所高校师生开展“走进上合”特别活动,构建近悦远来的青年引聚生态。

同时,举办第十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擦亮招揽高层次人才“金字招牌”。活动突出人才岗位靶向匹配,统筹各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引才主体资源,发布5129个人才需求和50余个项目需求,吸引北大、清华等百所重点知名高校的1000余名博士生参会。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开展校园引才活动,截至9月底,青岛今年累计组织5921家(次)单位举办195场次校园引才活动,累计发布岗位20余万个,累计收取简历19.5万份。

幸福感是一座城市最可依托的软实力。

作为连续4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的城市,青岛将持续聚焦市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下更大力气、花更大功夫,打造更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青岛会一直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奔跑前进,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