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难点”对症下药,才能“通经活络”、以点带面,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11月29日,雁山科技生态城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市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雁山科技生态城规划首次对外发布。
雁山科技生态城规划意向图
雁山科技生态城总占地面积约195公顷,是市北区闫家山、香里的村改用地,也是全市低效片区老四方工业区的重点板块。项目将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产学研策源中心,联动片区内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叠加两河(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综合整治提升机遇,全力推动区域整体焕新,着力打造集科创、人居、教育、产业于一体的新城。
这是青岛加快优质产业资源集聚、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落子落项的一个缩影。自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区市低效片区开发再利用加速推进,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载体资源、比较完善的要素保障、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迎来了城市更新、产业更新、人才更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推动产业跃升,通过“腾笼换鸟”破解“产业空心化”,已成为各区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招数”。
01
布局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科技”是主导,激活城市动能。
雁山科技生态城规划西至四流南路、东至重庆南路、南至郑州路及商水路、北至李村河,在产业布局上,将依托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赛轮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先进材料等三大核心产业门类,深耕橡塑材料、绿色化工、高分子、高温合金等八大核心产业,打造国际橡胶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国新材料科创研发示范区、山东省一站式产研生态发展先导区,逐步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首批合作企业项目集中签约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山东将基本建成制造强省,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青岛以制造业立市,新材料产业是“十四五”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之一,与先进制造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性强。
目前,新材料产业在青岛各区市都有布局,且已经形成董家口基础化工材料、市北区橡胶材料、城阳区轨道交通材料、莱西市石墨烯材料、蓝谷海洋新材料等特色集群。尤其是市北区,在新材料领域已汇聚了国内橡胶与轮胎行业50%以上的专家学者,北部规划的千亩新材料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橡胶新材料、轮胎装备制造、轮胎生产及示范、化工橡胶行业服务平台等产业、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集聚的基础。
但梳理可发现,市北区的千亩新材料园区仅在橡塑材料、绿色轮胎等少数领域形成优势,面向青岛新材料的规划导向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材料需求存在短板,且目前的平台集成度、带动力、成果转化率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次雁山科技生态城规划强化“产业策源力”,将重点布局高端新材料产业园,加大中试小试、轻型生产、研发试验等2.5产业功能导入,配套建设产业大脑、算力中心、共享实验室,打造总部办公、研发销售、清洁生产为主的创新要素集散地。
02
宜业宜居的“新城”
“生态城”是落脚点。
产业是内驱力,以此带动人居品质提升、城市功能补强、城市能级跃升,则是城市更新的终极目的。郑州路两侧是市北区原“城中村”闫家山和香里所在区域,2018年启动征收,随着今年该片区彻底实现住宅户及非住宅户清零,这一区域的规划发展也牵动着周边居民的心。
观象君注意到,雁山科技生态城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157.3万平方米,除了新型产业M0 22.30万平方米外,其余均为商住配套项目,其中教育科研19.8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21.75万平方米,住宅86.2万平方米,配建72班九年一贯制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等其他配套建筑面积约7.25万平方米,是一座园区、校区、社区相融的名副其实的新城。
在城市配套方面,闫家山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0亩,将依托三线换乘交通优势及滨河景观优势,打造集商务办公、星级酒店、高档公寓、区域型商业中心、居住配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青科大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7亩,依托双线换乘交通优势及青科大产学研资源,打造以高端材料展示为基础,融合学术交流、会议中心、科研办公等业态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
雁山科技生态城内成才路等配套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拟规划新建9条市政道路,总长度6.2公里,总投资约7亿元;规划建设72班九年一贯制学校——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计划今年年底开工。
在城市环境方面,将实施李村河(张村河)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推进“5+5”十大类工程,即实施防洪、截污、道路、桥梁、管线5类基础建设工程和水环境处理、生物多样性、功能照明、配套设施、拆违治乱5类功能改善工程,力争早见成效,部分河道公园节点将适时面向市民开放。
按照计划,雁山科技生态城片区规划人口3.5万人,在城市更新的推动下,往日村居迎来蝶变,一座沿李村河岸的高品质新城将拔地而起。
03
加速“唤醒”低效片区
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让“沉睡”的低效片区“活”起来,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必然,它不仅关系着产业迭代更新,更是重塑区域比较优势的发展新空间。
自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区市加速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再利用,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规划落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以新的产业竞争力为青岛未来产业体系夯实基础。除此之外,各区市也着眼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探索产业导入跃升城市能级的新路径。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一隅
比如,市北老四方工业区低效土地4000余亩,规划大健康产业园片区、捷能中泰片区、欢乐滨海城片区、郑州路片区、中车四方智汇港片区等五大片区,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郑州路新材料集聚区、中车四方智汇港等产业项目。李沧楼山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5.7平方公里,包含青钢片区、碱厂片区、瑞金路两侧片区三个片区,将导入新兴业态,打造科技创新与现代生产服务高度融合的滨海科技创新城。崂山张村河片区在推进张村河沿岸村庄改造工作的同时,谋划落实城市设计、产业规划、功能配套等工作,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重点低效片区均规划先行、高位谋划,以绿色、生态、宜居、可持续为导向,它们不仅仅是一座产业之城,更是宜业宜居的高品质活力之城。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在低效片区上崛起的新城,将成为区域科创产业和人流的强磁场、区域重塑活力的关键板块。各片区联动发展,必将撬动全域产业焕新,加速青岛城市更新产城融合起势。
作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