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14日讯(记者 郑舒恺)自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经营者在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时,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以误导消费者。《办法》的实施有力打破了存在广泛的“食材滤镜”,重新架构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和支持。
今天距《办法》实施已过去将近半月。在这14天的时间里,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青岛市部分农贸市场仍存在使用生鲜灯或变相改变照明颜色等现象。生鲜灯禁令下是否有漏网之鱼?青岛的各大商超和市场做了哪些改变?市民的呼声又是如何?对此,记者走访了青岛市市北区的部分农贸市场,并联系了市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询问相关情况。
生鲜“素颜”上市 买卖双方重构信任
在《办法》出台实施前,生鲜灯是各大商超、菜市场、生鲜门店里常见的营销手段。其主要通过增加特定颜色发光,改变灯具对特定颜色的显色能力,让食品的颜色看起来更加红润或鲜艳,以此改变食品外观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不少经营者为让自家猪肉更显鲜嫩,会使用红光搭配冷白光;为让自家熟食更显食欲,会使用红光搭配暖白光;为让自家水果更显新鲜,则会使用绿光搭配正白光……眼花缭乱的灯光搭配,虽“美化”了食材外形,却令消费者难以看清食材的真实面目,引发了不少消费纠纷。
“我也不知道装生鲜灯有什么用,之前看其他摊主都安装了我们也就跟上了……”青岛市十五大街便民摊点群的一位生鲜摊主向记者介绍道。“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好像并没有多大实处,除了把俺家肉的卖相照好看点,别的我也找不出来……“摊主无奈表示,“别人都在用,我撤了万一卖不出去咋办。后来要求统一撤下之后,就再没有这方面顾虑了。”
但显然,在《办法》实施后,生鲜生意并未遭受打击。包括采访摊主在内,十五大街各生鲜摊位反而门庭若市,不少摊位前甚至排起了长队等待购买。“现在装的灯更能显示肉的真实性,以前的灯只是光看着新鲜,吃起来不一定好吃……”市民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褪去“美颜”后的生鲜依旧秀色可餐,吸引了许多消费者驻足购买,也让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基石得以稳固。
网友质疑生鲜灯余烬复燃 记者实地走访
就在禁令生效后的12月11日,有网友在青岛论坛上发帖表示称,青岛市部分生鲜市场的许多摊位前仍在用各种颜色的灯光照射食品,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大的误导和影响。生鲜灯禁令后青岛市是否有漏网之鱼?对此,记者来到网友帖子当中的两处农贸市场实地走访。
或许是已过了购买的高峰时间段,两处市场里都已稍显冷清。在走访的第一家农贸市场里,三盏普通的白炽灯照射在一家面积并不大的冷鲜食品摊位的冷冻柜上,柜中的冻肉并未有颜色上的变化。摊主告诉记者称,自己的摊位在禁令实施前就已更换,目前使用的灯光都是市面上最为常见的冷白光和暖白光,并不违反规定。
随后记者在该农贸市场的其他摊位门前走访中同样发现,多数摊位的灯光都已按照规定统一更换,冷白光和暖白光成了第一家农贸市场里的主色调。而去到的第二家海鲜批发市场则更为直接,各摊主间在灯光的使用上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清一色的冷白光还原了海鲜最真实的模样。对此,海鲜批发市场里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海鲜和其它食材不同,如果用鲜艳些的颜色照射在上面会显得有点奇怪。被禁止的生鲜灯我们之前也有在使用,但换了普通的灯光后才发现,原来白炽灯也能照的好看!”
整治生鲜灯问题 执法部门在行动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青岛市市北区共更换生鲜灯5000余个,涉及使用单位1500余家。共检查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商超、便利店等生鲜食用农产品销售单位660余家次,发现问题3个,拆除生鲜灯5盏,完成整改3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份,在常态化检查中有力改善了全区的市场经营环境。
对此,市北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鲜灯整治工作开展半月以来,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职责、积极主动作为 ,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要求,以农贸(批)市场、大型商超为重点,向辖区生鲜食品经营者进行上门指导,对经营者和现场消费者详细讲解相关要求,并督促商家早预订符合显色指数要求(显色指数≥80)的灯具,对个别含有淡蓝光(荧光)以及带有色彩的射灯进行仔细比对,尽快更换正在使用的‘生鲜灯’。”
下一步,市北区市场监管局将结合日常监管检查和“两个责任”落实工作,继续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成效显著性,防止“生鲜灯”问题反弹,还原食材真实色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舒心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