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报新春经济述评② | 现代化产业体系:向上向新的力量

2024-02-28 09:28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置身当下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成为每一座怀抱梦想的城市倾力追逐的目标。

产业的演进自有其内在规律。

产业的新需求,呼唤新科技,也为新技术提供了新的验证场景。那些满足产业需求的前沿技术顺利地产业化,真正成为生产力,进而高速增长成为大体量的先导性产业,催生有支撑力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但具体到每一个产业,这一切并不会水到渠成般自然发生。以驱动这一切的创新来说,它不是实验室里的一个发现、灵感或一台样机,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皮萨诺所言,“创新是一个新想法或概念应用于市场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要跨越横亘其间的“达尔文之海”绝非易事。

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强者恒强抑或后来者居上的故事一再上演。

拥有深厚产业底蕴的青岛显然不甘人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关键产业节点之间协同、赋能、融合……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让更多产业与技术创新实现耦合,催生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

沿着新质生产力有效生成的路径,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向上、向新强力突围。

竞速

龙年伊始,技术变革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再度彰显。

谷歌发布被称为“业界最强”的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Gemini1.5 Pro;OpenAI在同一日放出“碾压式大招”,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作为底层算力的提供方,芯片巨头英伟达搭上AI快车股价持续“狂飙”,创下美国公司市值单日最大涨幅纪录,成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

“高手过招”来得猝不及防,它不只让每一个身在产业体系中的主体深刻感受着产业格局的剧变,更让每一个城市充满了发展的紧迫感。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地通过“新春第一会”释放的明确信号一目了然。

在长三角,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重点城市将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作为2024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把科技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人才上。杭州更是在“新春第一会”上两次提及Sora,创新推出“算力券”,把降低算力成本进行到底,着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在另一个创新高地大湾区,广东省则把“新春第一会”落在“创新之城”深圳,聚焦创新驱动,让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

青岛也通过“新春第一周”密集的调研和大会,发出了“最强动员令”,为城市能级跃升、在全国争先进位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岛的部署更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所具备的“体系化”的特征,两场重磅的“开年大会”分别聚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意在发挥这座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的禀赋优势、系统推进产业体系化的进阶发展,在产业链的互促共生中创造城市新的增长优势。

匹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产业体系的高级形态,其本身就是一个构造十分严密的系统,体现为产业主体、产业要素、产业需求等各价值链环节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分化融合,为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厚植肥沃土壤。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往往都是产业基础深厚且多样化、创新资源集聚、融资便利的国际性超级大都市。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2+(3+6)+(4+5)”(“2”即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生态两大转型;“3+6”即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4+5”即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为前沿技术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梯度性、层次性、接续性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得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青岛也在加力培育凸显城市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中,这座城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解锁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密码。

向上

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她看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代。

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迭代进程中,一座城市的传统产业长久以来积累的发展优势要想不被替代,就必须主动参与到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面对提升要素效率、产业链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难题,通过自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获得发展加速度。

主动拥抱时代的创新,推动着青岛优势产业“向上生长”。2023年,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努力向价值链高端生长,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款零售价达2899美元的大滚筒洗衣机成为“爆款”,追加订单突破10万台。这款洗衣机是海尔根据北美市场当地用户需求创新研发定制的,在海尔青岛洗衣机互联工厂内完成生产。在这款高端洗衣机的带动下,海尔洗衣机在当地大滚筒洗衣机市场的整体份额从4%提升到19%。

海尔勇闯海外高端市场,是青岛优势产业“向上生长”的一个缩影。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家电品牌在全球已经从跟随发展变为引领发展,从以缝隙产品切入海外市场,到以搭载创新科技的高端产品和高端品牌引领海外市场。依靠科技创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质的飞跃。

数字化是催生产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随着数字经济从“互联网+”向“数据要素×”进阶,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的红利进一步释放,谁能率先掌握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有效路径,谁就能占领发展先机。

以海量的数据资源高效服务于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必要一环。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研发设计、管理、制造、市场销售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其应用过程中归集的各类成熟经验场景,可以形成更多共性解决方案,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推动数据要素发挥更大作用。

青岛抢抓数字化机遇培育和引进的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就在工业大模型上走在了前列。卡奥斯工业大模型COSMO-GPT、创新奇智的奇智孔明、以萨的数智八斗大模型,都在赋能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打破制造领域价值“天花板”的利器,除了数字化,部署创新链也是“关键一招”。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陆续驶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承载了中国船舶海工扛鼎世界的重任。向价值链高端坚定挺进的海西湾并不满足于一个制造基地的角色,而是吸引了北海造船旗下民船中心总部这一行业一流的研发设计机构,更通过推动船海产业技术强链,打造中国北方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中心。

向新

城市的崛起靠的是能抓住创新产业,杭州是一个力证。近年来,杭州凭借数字经济发展迅猛,2023年已成为中国第八座“两万亿之城”,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突破5675亿元大关,增速稳健且占比刷新历史纪录。

加速形成自己的“向新力”,青岛推动新兴产业“向下扎根”的努力有目共睹。从数据表现上来看,2023年,青岛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专业园区这样的集群式布局,是青岛落地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在建链强链补链中,企业在价值联动、“抱团取暖”后带来了生产要素的聚集,会形成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的产业环境,让产业链具备更大的吸引力。

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自2022年11月挂牌以来,累计实现集聚产业链项目28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0%。园区的倍速成长,让青岛西海岸新区跻身“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TOP30”第14位。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化学反应”带给未来发展的想象力,无疑是一座城市吸引高端资源落地的重要因素。依照以园聚链、以链集群的逻辑,青岛试图打造更多新兴产业的高地。

2023年,当歌尔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一期在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时,大朋VR总部、云天畅想总部就接连宣布落地园区。如今,项目已经投用,园区又迎来研发3D引擎和虚拟现实底层技术的幻杳网络科技等“新成员”。在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吸引了福建万达、翰博背光模组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在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项目连续增资,成就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一段佳话。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需要发展人才、科研平台等新的高级要素,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这一论断源自“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也指向了新兴产业的落地中,创新要如何发生——服务好两类创新主体,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在青岛,不乏“企业家”与“科学家”协同创新的故事。2023年3月的《细胞》发表了我国海洋渔业领域首篇《细胞》主刊作品,是由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联合发布南极磷虾基因组参考序列。基因与细胞这一未来产业龙头企业与青岛顶级海洋科研机构的深度互动,见证着这一生命科学底层技术领域一项项面向未来的突破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可以为“企业家”和“科学家”提供足够大的空间,推进“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联动技术策源路线。

2023年中国制造“新三样”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表现亮眼。其中,全球88%的太阳能电池产自中国。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创新技术,钙钛矿技术正面临产业化机遇。今年1月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与山东能源集团、昆山协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钙钛矿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加速产业从研发到产线应用的熟化进程。与此同时,在全球汽车制造商都竞相押注的全固态电池赛道,青能所也在推动解决方案供给,加快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关。

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推动创新,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桂志辉有着切身体会。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由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智能家电龙头企业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合作伙伴发起成立,目的是解决制约行业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的共性问题。

如今,与平台合作最密切的产业之一就是集成电路。“家电芯片正在进入国产化进程。初期国产芯片尚不成熟。”桂志辉表示,如何实现从有到优?国创中心布局建立了家电芯片检测实验室平台。

“平台的目标不是造‘跑车’,而是修‘高速公路’。”在位于崂山区的国创中心展厅,一个个比指甲盖还小的高端家电芯片生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奥义。桂志辉解释道:“此前,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上下游企业缺乏有效联通;芯片产品本身,也缺少符合家电行业需求的标准以及专业权威的检测。许多家电企业、芯片企业把芯片送过来做检测,我们积累数据,逐步明确符合家电行业需求的芯片标准。沿着这条‘高速公路’,集成电路企业有了创新的方向,智能家电产业可以更快捷地驶向高端智能。”如今的高端家电芯片设计更简洁、面积更小,效率、稳定性却提升不少。

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与储能,智能家电和集成电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青岛的优势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之间的联动愈发密切,共同催生着产业强大的“向新力”。

这也将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底气。(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