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稳住“三农”基本盘,经济社会发展方能“进而有为”。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牢记嘱托,青岛正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建设农业强市“关键点”,扎实有序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成色越来越足。
肩负责任与期待,龙年伊始,青岛便接连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明晰了2024年“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今年,青岛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三农”新篇章。
时与势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在一再被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妨首先解疑释惑——相对于工业的硬核、服务业的强劲,为何要特别关注农业?体验了现代的都市生活后,农村是否还存有特别的吸引力?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农业农村都是“根本”,只有将饭碗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有向上生长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还要想方设法让农业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的“金饭碗”。
于中国而言,建设农业强国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农业农村注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守牢“三农”压舱石,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赢得战略主动。
于青岛而言,这座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81个是涉农镇街,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占户籍人口的59.3%,其中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从事乡村相关产业。只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奔向共同富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人心,青岛农业的辨识度、农村的面貌均有极大提升,强村富民,风景正好。
农机忙碌在青岛金黄的田野上,确保颗粒归仓。(资料照片)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这为各地开展“三农”工作提供了方法论,通过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振兴之路,将极大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比如,“千万工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引导农民发掘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潜力,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
这为青岛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启发。时下,青岛梯次建设的省市区三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勾勒出了山清水秀、美丽村庄的面貌,可学习借鉴浙江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村强民富。
又如,“千万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建设多元化乡村治理参与渠道,激发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农民、集体、政府、社会多方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建设万千美丽乡村,惠及万千农民群众。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岛在推进乡村治理时,将从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出发,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等,培育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稳与进
做好“三农”重点工作,就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夯实“稳”的基础,瞄准“进”的目标,以稳求进,以进促稳。
青岛扛牢“国之大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得益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措施实,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全年蔬菜、肉蛋奶和果品总产量分别达到678万吨、111.2万吨、125.8万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持续领先。“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5年入围全国十强。
“今冬小麦盖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今年,青岛丰收的态势依然良好。如何保持“粮稳”,为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贡献青岛力量?在去年建设7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的基础上,青岛今年将再新建3个,形成10个示范区辐射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绿色增粮的新格局。在示范区中,瞄准“大面积提高单产”这一核心目标,深入谋划粮食生产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高效打造集高产创建、快速烘干、仓储物流、加工销售、数字应用、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绿色增粮实践场景,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科技范十足的高产田。
稳粮的同时,青岛守牢不返贫的底线,以数据赋能,建立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与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共享,织密监测网。把衔接资金用在刀刃上,规范项目建设和资产管理,推进省级衔接推进区建设,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对于农业,在稳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期待: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加工企业是链接一产并向三产延伸的关键环节,也是青岛“长板”之所在。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35家,2023年营业收入2451.3亿元,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青岛造”农产品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农产品出口额440.5亿元,连续9年保持全国城市首位。
青岛进一步锻长板,从中优选18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通过其牵引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融入文旅元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带动提升2条千亿级、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与此同时,坚持龙头带动,优化农业龙头招引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总部经济,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有序上市。
现代设施农业集合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元素,极大拓展了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挖掘的“新蓝海”。
在青岛,以凯盛浩丰、七河生物、艾泽福吉等一批企业为代表,青岛设施农业走在全国前列。今年,青岛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科学布局农业项目,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推动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落地投产一批先进要素集聚、产业链条完整、供给能力强劲的高端种植业和设施畜牧业项目,推动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仓储保鲜和粮食烘干等五大领域设施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富与美
乡村,是一个地域概念、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
乡村是人们追寻的“诗与远方”,只有“内外兼修”,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才能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向往之地。由此,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让广袤乡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应有之义。
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青岛将聚力提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外塑形、内铸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场景+模式”,突出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改革富民,加快建设4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同步加强示范片区建设的项目管理和宣传推介,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形成一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青岛打法”。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聚焦强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青岛进一步提高农民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23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36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26:1缩小到2.21:1。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财产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短板。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推动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对此,青岛的做法是向改革创新要动力。例如,青岛去年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行动,全市盘活利用宅基地1300余宗、约300亩,仅此一项工作,即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今年,青岛提出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取得新突破,着力在强村富民上打头阵、当先锋。以去年刚获批的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等14项国家级和8项省级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活权赋能为核心,在二轮土地延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等方面,探索青岛路径和打法,引领农村改革走深走实。
迎着春风、实干前行,用春天的“热辣滚烫”耕耘秋天的“硕果金黄”。再过几天,在青岛的广袤田地里,农人将浇灌返青水,唤醒蛰伏了整个冬季的麦苗。正如同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一般,通过辛勤耕耘,青岛必能唱响春华秋实的优美和声,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