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打造济青发展轴带,合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样板;以实施“强龙头”战略为抓手,高水平建设青岛都市圈;以21条举措支持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多边和双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样板……2024年开年仅2个月,青岛就在山东多个文件中被频繁“点将”,接下一个又一个重任。
这是对青岛发展成绩的认可,但同时也饱含着对青岛在区域经济中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的期待。
城市经济学中有一个知名的概念——城市能级。它不仅用来表示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还体现城市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对于承载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使命,要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的青岛来说,就一定要推动城市能级再提升。
2023年,青岛实现GDP1.57万亿元,在“万亿俱乐部”中排名第13位。而从另一个惯常用来衡量城市规模的角度来看,青岛常住人口早已突破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在这样的起点上谈论城市能级的再提升,势必要全面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增长方式、功能定位等更多维度谋求新的突破。
更高质量的发展
城市能级的不断跃升,一定是以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核心支撑的。在1.57万亿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总量早日再上新台阶,是青岛提升城市能级的首要课题。
事实上,早在“十四五”之初的2022年,青岛就提出了相关规划,目标在之后5年内全市GDP迈上2万亿元台阶。尽管同为万亿级台阶的跨越,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同,第二个万亿的跨越显然与第一个万亿的跨越有着十分不同的要求和内涵。
第一个万亿的跨越解决的是“由小到大”,只要将目光着眼于量的快速增长即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但第二个万亿的跨越需要解决的是“由大到强”,既要有量的合理增长,也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即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纵观全球高能级城市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当城市经济体量发展到一定规模,要向更高目标攀升时,几乎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创新驱动。GDP总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的纽约,2010年就在全球率先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寻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的经济增长动力。GDP总量常年位居全球第一梯队的东京和伦敦,也都大力押注科创。自2014年以来的十年间,伦敦吸引超过1700个海外科技产业公司直接投资项目;东京多年来瞄准智能技术、ESG方向持续布局,2023年在此基础上再加码,以城市科技为主题举行全球创新论坛,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科技社会。在国内,上海和深圳在迈上2万亿元关口之后,也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强调要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从研究机构发布的各种榜单排名来看,世界城市经济体量的排名与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一致。换言之,高能级的城市必须有强大的内生创新能力为支撑。越是高能级的城市,越是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高增长性、战略引领性产业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新动能、引领新范式。
青岛要实现的更高质量增长,首要内涵就是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增长。2023年,青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8%,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23位、提升11个位次。崂山实验室、“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为青岛新一年的创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面向未来,如何持续在创新上下功夫,勇闯“无人区”,进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是青岛要持续求解的。对标先进城市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牵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突破行动……一项项部署明晰了青岛未来的发力方向。青岛今年设定的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7%左右……
当前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与创新驱动互为表里,更高质量的增长一定是以绿色低碳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去年4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即俗称的“欧盟碳关税”),将碳排放上升为一种贸易壁垒。在我国的“双碳”目标之下,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对减碳的“硬约束”无疑给产业界又增添了更多压力。绿色低碳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业若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就无法拿到未来竞争的入场券,是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长期因素。
2023年数据显示,青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数值的37.4%。从能源结构看,2023年,青岛煤炭消费占比不足30%;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首次近半,总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全市能耗强度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节能降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向未来,青岛已经印发碳达峰工作方案、绿色低碳财政政策措施等50余项配套文件,在国家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试点、市场主体间用能权交易、能源交易中心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近零碳园区和社区创建等领域加快布局,力求取得更多创新突破。
更强的资源配置力
美国城市学者爱德华·格莱泽曾给城市下过一个定义:城市是人、公司之间空间距离的消失,代表了接近性(proximity)、密度(density)和亲近性(closeness),即距离缩短、密度增加、交流增加。
集聚、整合资源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对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座城市能级高低的重要维度。一座高能级的城市,应该具有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并以此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地区发展。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全球城市,离不开所拥有的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流量经济”一词成为经久不衰的热词。先将用户流量吸引到平台,继而摸索大流量之上的商业变现模式。谁拥有了流量,谁就掌握了制胜之道。城市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与互联网的流量经济有着相似逻辑,就是要形成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整合力。
青岛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城市,是天然的“流量入口”。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就是要发挥好这一独特优势,让更多资源要素流得进来。当前,青岛突出“枢纽型”发展导向,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就是直指这一方向。
港口的变化是观察青岛最直接的窗口。近3年来,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接连超越釜山港、广州港,跃居全球第五位;2023年新增20条航线,外贸出口重箱同比增长12.8%,国际中转同比增长14%……日益繁忙的青岛港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船公司和贸易公司布局青岛,在金融、贸易、航运、港产城融合、网络连通能力、国际转运能力等方面不断谋求突破,加快向世界级航运枢纽迈进,带动青岛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不只是港口。青岛正不断强化“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23年,青岛拓展开通面向上合组织及欧盟国家TIR专线,开通半年多来已累计发运TIR国际公路运输货值超1000万元;青岛机场累计完成航空货邮吞吐量26.08万吨,创历年货运量最高纪录;中欧班列开行863列,通达23个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个城市。以“强枢纽”推动“大流量”,青岛在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人是最大的资源。资金、技术、信息、货物等其他资源要素,其实都是围绕着人来流动。这些年,西安、武汉、郑州、成都、南京等重点城市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抢人大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去年11月,青岛出台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以多项大尺度新政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为吸引更多“人流”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
青岛坚持以赛引才、以会聚才,全面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人才生态。聚焦博士后高层次人才,积极扩容博士后集聚平台,加大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举办2023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三届“蓝洽会”、2023年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向全球发出“招贤令”,瞄准海外人才、青年人才诚邀优秀海外人才、青年人才扎根青岛、兴业青岛;设立“青岛工匠日”,培育更多新时代技能人才……2023年,青岛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6.3万人,总量达到278万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青岛有良好的基础,也是未来进一步配置全球资源的关键。
更大的承载力
城市成功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爱德华·格莱泽认为,能让我们变得更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的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城市能级的不断跃升,既体现在经济硬指标上的持续提升,也体现在城市品质、人居环境、营商环境等城市软实力上的持续提升。一座更高能级的城市,一定是拥有与之经济体量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如此才能承载起足够多支撑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
路延伸到哪里,城市就生长到哪里。持续“更新”城市路网,对缓解交通拥堵、扩展城市空间具有骨架支撑和积极引导作用。重庆高架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通车,胶州湾隧道二期加快推进……近两年来,青岛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进20多条骨干道路建设,打通了一批交通“堵点”“断点”。
地铁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打通区域连接、构建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融合发展的城市“主动脉”和活力“生长轴”。随着2022年底三期规划7条线路全部开工,目前青岛地铁在建线路达到10条,从主城区向市郊大地延伸辐射,铺展开一张更通达的线网。
更加川流不息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地铁线网成为“大青岛”空间概念下,青岛城市内部联接、交流、互动的强大支撑。
龙年春节期间,因疫情停办4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恢复举办。这一青岛历史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今年新增大鲍岛会场的同时,也对海云庵会场进行了全面升级,将正在改扩建中的四方公园划入会场范围,唤醒独属于青岛的市井烟火记忆。
这是青岛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居住品质最好的注脚。对于行进至当前发展阶段的青岛来说,城市居住空间的重构不再一味追求大修大建,而是更加注重精细化的“微更新”“微改造”。
修葺一新的老里院,变身美轮美奂的文化、艺术、商业空间;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增添了休闲广场,成群结伴的居民在这儿叙着家常;每天晨曦初露,分布在各处的山头公园便迎来一拨又一拨市民,他们登高望远……一个个触目可及的变化让1000多万市民能够在此诗意栖居。
今年,青岛将全面完成20个低效片区规划设计,加快实施139个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基本完成核心区老建筑保护修缮,新启动20个城中村改造,完成43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5个山头公园整治,新建城市绿道100公里,城市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正如全球产业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围绕效率的竞速,城市的效率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突出。一座城市的政府效能是决定城市效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在有限资源要素约束下的发展能力。
过去一年,青岛一桩桩一件件改革措施,显示出城市管理者对提高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坚持。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63个服务场景实现“一次办好”,102个场景实现免实体证照办理;10项金融试点政策获国家批准施行;出台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9条”;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根据计划,今年青岛将从积极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养老金融、跨境投融资等金融试点,深入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正奋力向上突围的青岛,定将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