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调查 | ​“云端研发”:让新技术供需及时精准“卡位”

2024-03-15 09:2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云端研发”:让新技术供需及时精准“卡位”

青岛在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中心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敏捷的电剪刀、灵活的机械手,在机器视觉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料布检测、卷料下料、料布裁剪、自动打标包装等环节……在青岛永嘉茂包装有限公司内,包装袋的生产环节用自动化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

推动产业向自动化方向升级,永嘉茂的机会是从“云端”获取的。为缓解招工难、用工贵的发展压力,该企业借助云端研发平台发布了集装袋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的创新需求,迅速匹配到了本地高校院所的自动化专家,让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下实现了机器替人。

云端研发中心广泛汇聚各类创新要素。

“云端研发”是青岛在全国首创的新模式。近年来,青岛聚焦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创新资源整合,依托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云端研发中心。该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不仅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上云”链接外部创新资源,获得来自高校专家的精准指导,也让高校、院所专家的新技术、新成果可以在线面向数千家企业同时发布。这种模式显著解决了企业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效畅通了产学研转化的渠道。

来自青岛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5125家企业注册使用云端研发中心。企业通过该平台发布各类创新需求4609项,平台匹配推荐各类创新资源1.7万条次。在“云端”对接的产学研合作共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探索着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项体制机制变革,为青岛的科技企业找到了创新赋能的“捷径”,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筑牢了基础、积蓄了能量。

创新需求最快10分钟得到响应

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成为共识的今天,说研发力是企业“生命力”也不为过。但事实上,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着“三不”的难题:过于依赖传统路径“不想”创新,担心投入风险“不敢”创新,缺少人才、场所、设备、经验等“不会”创新。

创新让很多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催生云端研发的现实原因。“2021年,青岛规上工业企业有4360余家,但过半数未建立任何形式的研发中心。为此,市科技局2022年出台了‘沃土计划’,逐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市科技局企业服务处处长韩利军说。

两年过去,在云端研发的赋能下,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已达87%。通过“上云”,青岛让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再是“奢侈品”,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存在”。

前段时间,青岛三山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子君登录云端研发中心,发布了一项技术需求:希望有一家同在胶州市的企业能提供自动化激光切割非金属表面的技术。“我们公司正在生产一辆施肥车,车辆顶部有一个塑料制的储肥箱,需要通过定制切口将储肥箱与车辆顶部相连。”李子君说,“现在主要通过人工切割,费时又费力。”

需求发布出去不到10分钟,李子君就接到了来自青岛玖隆明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你们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满足,咱见一面吧!”更令李子君惊喜的是,这家激光加工企业距离三山机电仅有五分钟的车程,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为储肥箱体积庞大带来的运输成本难题。当天下午,双方就见面开展了对接,并进行了具体需求调研。一周后,来自玖隆明伟的方案得到了三山机电的认可,企业的创新需求得到了迅速满足。

像三山机电这类与降本增效相关的创新需求,大部分都有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不需要从零开始研发,企业发展的“堵点”主要在于信息不畅。而云端研发中心具备生态系统开放性、需求发布即时性、数据对接精准性、资源匹配高效性等特点,因此可以让企业在平台上发布的此类需求快速得到解决。

通过在云端平台实施研发需求“揭榜攻关”,青岛打造的这种信息对接新模式显得尤为精准、高效,研发创新活动因此更加活跃。据统计,在云端,70%以上的研发行为是由产学研合作促成,80%以上的创新需求在一周内都可得到响应,供需对接时间成本节省超过90%。

需求一“上云”合作就“落地”

现在,云端研发中心汇集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在这个“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的平台上,只要技术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卡位”,就能搭建起要素快速整合、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企业研发活动更开放、更活跃,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更足。

青岛建邦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就与青岛大学的教授实现了精准匹配。这家主要生产建筑预埋件、各类铸锻件等金属制品的企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却一直受“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困扰。为了实现自动化,该公司曾经投入百万元经费进行自主研发,但收效甚微。“不会”创新导致研发进程缓慢,严重限制了企业发展。

通过云端研发中心,该公司的自动化需求很快被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王继荣“接单”。随后,一切都变得顺畅起来:线下调研找问题、根据实际定方案、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创新中试基地……“经过反复验证和调试,我们的自动化产线最近就要正式开通了,到时候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还能极大提高生产精度和生产效率,真是一举多得。”公司财务总监刘贵斗说。

除了帮助传统产业升级,云端研发中心还为新兴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创新底气。青岛雷悦新能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储能集装箱,拥有包括国家电网等在内多个领域“头部”客户。赶上了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期,成立不久的青岛雷悦新能源却在人才储备、研发能力等方面跟不上节奏,急需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

需求一“上云”,合作就“落地”。青岛雷悦新能源精准对接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山东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迅速开展了“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储能集装箱消防管理系统”两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显著加快了企业技术攻关的进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云端研发中心注册的专家都会被“打上标签”,进行精确分类。如此一来,当企业发出研发需求后,云端研发中心便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手段,第一时间对需求开展综合分析并拆解要素,再通过挖掘特征、加注标签等方式为每一项需求进行精准画像,通过平台面向全国“张榜”,帮助企业“按图索骥”寻找技术供给方。

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青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考虑从液态天然气站往加氢站方向布局发展,因此在云端发布了“寻找储备氢能相关技术资源”的需求。系统通过提取“氢能”“燃气”“加氢站”等3个关键词,迅速为其匹配了30多项新技术,并贴心给予提示:来自华商氢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技术成果匹配度达90分以上。在如此精准的“牵线”下,项目开展自然水到渠成。

“平台+”统筹创新资源,扩大赋能圈层

云端研发中心虽然入口设在“云端”,但里面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依托云端资源,市科技局累计举行各种对接活动约3900场,共吸引全国185所高校院所的2000多位专家参与。对企业来说,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用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进行创新探索;对于高校院所的专家来说,也可以有更多渠道推进成果转化。

不过,一些行业共性问题涉及学科交叉,需要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为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放大赋能圈层,云端研发中心推出了“平台+”模式,促进云端研发提点扩面、提质增效。

不久前,云端研发中心开放了“平台+高校院所”端口,吸引2000余位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在平台创建专家工作室,在这里,专家们可以在线对企业发展“问诊把脉”。青岛榴大姐食品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庆杰、青岛鑫复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朱英莲的合作,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达成的。“平台+高校院所”还鼓励高校院所与平台联合组建、运营成果转化公司,使成果转化行为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加市场化、精准化。

韩利军介绍,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鼓励云端研发通过“平台+”的发展模式叠加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例如,通过“平台+应用场景”,可以促进更多技术在广大中小企业中落地、熟化成为真正意义的创新成果;“平台+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与青岛产研院、蓝海股权、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各类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合作,实现平台功能融合放大;“平台+金融服务”可以为中小企业增信,降低其融资门槛。

与传统产业互联网平台相比,云端研发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以挖掘企业创新需求为切入点、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为支撑、以服务企业降本增效为主线,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上云”,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在更大市场中链接创新资源,架起发展“天线”。

云端研发这种新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在越来越便捷的创新探索中,青岛的传统产业持续“进化”、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出新动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