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我的县长父亲” 热搜第一 作者: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

2022-09-20 07:36 来源:济南时报微信公号
分享到:

19日,一篇文章《我的县长父亲》引发热议,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德州市作家协会”公众号近日发文,公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为一等奖4篇获奖文章之一。

部分人看标题联想到电影《夏洛特烦恼》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进行调侃。但是,更多人看完文章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通过细腻的笔触,回忆老一辈人的情怀与奉献,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优良作风。

文章的作者于忠东是禹城市一名银行系统退休干部,主人公是德州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于志明(注:禹城当时为县)。

作者在文中表示,父亲一生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留下129本工作日记,去年整理父亲工作日记时,才发现心中“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作者觉得父亲“无情”的一件事是他9岁时,母亲生病父亲所说的那些话。“那是一个深秋的夜里,一向身体硬朗的娘,突然上吐下泻发高烧,我和长我五岁的二姐急得团团转,没办法,我俩半夜三更去医院请大夫。等开方、取药、娘输上液时,天已蒙蒙亮,我盼着驻村的父亲快点回来。那时通信不方便,村子里没有电话。便让和父亲一起的叔叔捎信,信是捎到了,父亲的回话却是‘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当时我那个恨呀,恨父亲怎么可以对我们这么‘无情’。”在整理父亲日志时,作者才知道,父亲那时在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作者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位亲属本可以通过父亲打招呼得到更好的工作安排,但都被父亲拒绝了。组织上为了照顾父亲的身体,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身边工作,父亲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父亲就是这样的‘一根筋’。”

作为儿女,也从没体会到县长子女的“风光”。作者表示,“大姐上中学时,从城里南街到辛店上学,每个星期都要步行走七八十里路,姐要求父亲给她买辆自行车,父亲不给买,说‘你看看,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吗?等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父亲就是这么‘抠门’。”

作者在文中表示,“困难时期,我家穷得揭不开锅,大伯要饭,父亲腿肿得一按一个坑,却因为对烈士任荣贵的一个承诺,1960年和1961年两年汇出35元给任荣贵的表舅。父亲的‘大方’造成我们家‘富裕’的假象,1963年县委一名干部,到我们家求父亲要救济。可当他看到我们家里的摆设,一个木头箱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再看看饭桌吃的是麸皮窝头时,再也不好意思张口,转身离开了。”

作者表示,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30多万亩,沙荒地有2.6万亩,涝洼地5万亩,为了改变“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的状况,父亲任县长时,日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让百姓吃上饭。

1988年6月,当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听说辛店沙河辛昔日光秃秃的沙碱地变成了绿洲良田,特别想去看看,但直到9月离世,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成了家人的终生遗憾。

“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公众号今年8月3日曾发文《初心如磐跟党走披肝沥胆为人民》(以下简称《初心》),介绍过这位老县长:

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初心》文中提到,“129本工作日志”真实记录了他从1951年到1985年, 34年的工作历程。“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砥砺前行的过程,看到了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

夹在工作日志中的汇款单

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志中,第十册的第23页和24页,分别夹着两张1960年1月20日汇出的十五元的汇款单和1961年5月4日汇出的二十元的汇款单,收款人都是临邑陈英贤,在那个买东西要按一分一角计算的年代,自己家穷得叮当响,却两年汇出三十五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于志明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

《初心》文中提到,于志明生前的最后8年是在不断地看病、住院中度过的。1985年,在病魔的折磨下,于志明隽秀工整的字体已变得歪歪扭扭,但他依然写道:“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解决不好,就很难说真正加入了党组织。如果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那也只是加了引号的党员。”

于志明去世时,才59岁。

网友说

@努力:这是那个时代很多干部的缩影。

@铜顶针儿:看完文章,心潮澎湃,眼泪汪汪。

@静流的海:文章朴素平实,却自有一股动人的力量。因为所写的人物是真实的,事迹也是真实的,值得子女骄傲,值得社会褒扬!

@LYX-Suzy:我也是辛店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家乡有这个一名鞠躬尽瘁的好干部。读完文章也被他为人民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所打动。正是有了像于志明爷爷这样有责任和担当的干部,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向他们致敬!

来源:综合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德州市作家协会、微博网友、新黄河客户端

相关报道:

《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发声: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没考虑获奖(大众网)

近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于忠东的散文作品《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引发舆论关注。9月19日下午,于忠东回应记者说,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今年3月曾以《初心讲堂丨于志明:34年书写为民情怀》对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进行了专题报道。出生于1929年的于志明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县人,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1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他的129本工作日志,记录着这位共产党员从1951年到1985年,34年间的日常工作细节。

于志明

记者:网友对《我的县长父亲》的讨论,您关注到了吗?

于忠东:昨天晚上我就没睡着觉,我都60多岁了,一身病。弄这个事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工作日志当废纸卖了,没寻思获奖,嘛事儿没寻思,没想到会弄成现在这样。作为我来说,就是想把老爷子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咱后人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弄得传承不下去。我退休好几年了,没别的想法,不想争名,也不想争利。

记者:写这篇文章起题目时是怎么想的?

于忠东:实事求是,我父亲一辈子做的这些事,不容易。我还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表,有40多万点击量,还真有看的人呢,我就想再给老爷子写个传记,老爷子一直初心不改,应该弘扬。

记者:这篇作品是什么时候写的?

于忠东: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我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内容是根据时间段一步一步写我的成长过程,写老爷子对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3000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记者:有些网友只看题目,可能被误导了。

于忠东: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想象不出那时候人的“傻”劲。去年回老家,熟悉我父亲的人都说他是焦裕禄式干部。大家可以来我们这里实地探访一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