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国内> 正文

80后教授身价过亿 其研究帮中国公司打败日企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玉 2017-11-22 08:10:33 字号:A- A+

电影里蜘蛛侠穿的那件神奇外衣,如今即将走进现实。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微生物菌种,已成功获得类似蜘蛛丝一样的蛋白物质,科学家们眼下正模拟蜘蛛吐丝,尝试将它制作成一件外衣;一个1000平方米车间通过微生物获取的人参皂苷,可有效替代40万亩的种植……像这样的“黑科技”,在天津工业生物所有很多,这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不仅能惠及我们的生活,也让背后的发明者们身价不凡。

80后教授身价过亿

在天津工业生物所,一提起张学礼教授,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因为研究成果顺利转化推广,这位美国归来的80后科学家如今已经身价过亿。

2010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工作4年多时间的张学礼回国来到天津工业生物所工作,通过刻苦钻研,他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全生物法生产L-丙氨酸产业化,生产成本和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2%以上,废水量降低90%。经过研究所牵线搭桥,张学礼的研究成果成功地转让给了安徽一家公司,依靠该技术,该企业年销售额平均增幅达到65%以上,迅速打败了日本味之素、德国巴斯夫等跨国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从18%提升到8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丙氨酸供货商。截至2017年上半年,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为该企业带来新增收入2.57亿元,新增利润6353万元,新增税收1140万元,凭此核心技术,该企业带动形成了一个丙氨酸化工的全新产业链,企业也成功登陆新三板。随着该企业上市,张学礼也成为了研究所第一个“亿元教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凭借着强大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能力支撑,正式建院不足5年的天津工业生物所不仅产生了“亿元教授”,现如今还拥有数名“千万教授”和“百万教授”。

截至2017年11月,天津工业生物所在绿色生物合成、绿色生物工艺等方面有近30项技术正在或已经实现产业化,在生物医药、化工、纺织、发酵、材料、酶制剂等领域与24个省市百余家企业以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研究开发等多种模式建立合作176项。“随着已转化出去的科研成果加速投产和应用,我们所里的富翁教授会越来越多!”天津工业生物所副所长孙际宾高兴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

正如张学礼感言,成功的背后,洒满了科学家们的汗水,还离不开天津工业生物所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早在2013年,成立不足2年的天津工业生物所就制定了《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在中科院院属单位中率先实现将成果转让总收入的49%奖励给成果主要完成人。随后,研究所又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成果转化收入,并以现金收入加股权期权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在研究所,科学家们只需确立研究方向和课题,专注研究快速拿出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方面,我们成立了产业合作部,有专业化团队来帮助实现成果转化。从联系企业,洽谈股权到资金数额等竞争性谈判全都由专业化团队提供专业的、一条龙式服务,科学家只需在最终的转化协议签字即可。”孙际宾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我们很早就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为考核指标,而是把社会贡献度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主要指标,关键看对国家、地方、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有多大,在科学界和产业界形成的影响有多大。”记者了解到,正是这种主动求变,让天津工业生物所的科研项目在起步阶段就瞄准了国家需求和社会急需。

课题设置“有的放矢”,成果转化的渠道也变得顺畅高效。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所的专利有效转化率达到33%,每件专利许可费平均超过864万元,累计成果转化合同交易额总计6.57亿元。管理和政策创新也实现了“一举三得”: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了生产力;科学家也将自身的“智力财富”成功转化为现实财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