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2月20日电题:中国式亲戚“盘问”:春节里的甜蜜负担
中新社记者张芹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这一习俗充满“恐惧”。
怎么还不结婚?啥时候要个二胎?年终奖拿了多少?房子买在哪儿了?……长辈们的“热情”提问,令一些年轻人甚至不惜春节“出逃”。
今年春节,家住武汉的张博没有留在家中。大年初一,他就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香港、澳门的旅程。
32岁的张博,目前还是单身。带女朋友回家过年,是他父母近年来最大的心愿。但张博认为,自己的事业正处在上升期,打算等工作更加稳定后,再好好考虑这件事。
尽管如此,每年春节,张博还是抵不住亲戚们的“轮番轰炸”。“都是催促我赶紧找个女友,一开始还能好好沟通,说着说着就开始‘围攻’,有的数落我,有的张罗给我介绍。”亲戚们的过度热情,让张博哭笑不得。“这是我的私事,为什么要一再去解释?”不胜其烦的他,今年春节前早早就安排了旅游计划,索性选择避而不见。
同样面临这种中国式亲戚困扰的,还有已婚3年多的余女士。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都催着小两口“赶紧要个孩子”。但实际上,余女士和丈夫暂时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
“目前二人世界过得挺好,工作之余还有自由的空间,能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没那么大的压力。”她表示,“春节本想在家轻松一下,没想到遭到那么多亲戚逼问,整个人都不好了。”
婚姻、住房、就业和收入等涉及年轻人的“硬伤”问题,是“七大姑八大姨”们关注的焦点。有感于此,网民们炮制的各类《年终回乡寒暄指南》等对策贴文亦层出不穷。
“试着多一点理解,其实这只是亲人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定居美国多年的吴世杰,春节期间携家人回到武汉,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自是少不了各种问候,他总能微笑一一应答。
在吴世杰看来,所谓中国式亲戚的“盘问”可以理解成一种关心,而常年生活在国外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关心。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认为,大多数老一辈亲朋好友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大家庭式生活状态中,往往忽视个体意识,虽无意窥探晚辈们的隐私,但时常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提问引起年轻人的反感。
梅志罡表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穷追猛打”的不是亲戚,而是文明转型时期新旧思维模式的碰撞。这就需要大家逐渐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社交规则,改变过去的相处模式,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