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中国私营经济离场论引争议 舆论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2018-09-15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综述:“中国私营经济离场论”引争议 舆论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陈小愿)近日,一篇声称“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争议。中国有舆论认为,此观点与经济发展现状不符,当前仍应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资料图:繁忙的生产车间。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私营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离场论”与宪法规定相悖,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该文章12日在网络登载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有财经人士指出,任何经济形式的成长都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私营经济在目前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也有观点认为,私营经济发展确实遇到过一些问题,应适时检讨。

《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等主流财经报纸13日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主流观点认为,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

《人民日报》14日发表时评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尤其需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以形势严峻为名否定民营经济,会带来“制造市场恐慌情绪”等严重危害,扰乱企业家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预期。

尽管舆论有不同观察,但包括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统计显示,中国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并且为城乡居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贡献了税收的50%以上。民营经济的地位显而易见。

在关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讨论中,有学者也指出,民营经济不但不应退场,而且应该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更好发展。

中共中央统战部微信账号“统战新语”14日登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者汪涛、崔朋朋的文章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至于如何激发活力,《长江日报》14日发表文章认为,应直面阻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因素、民营企业的痛点,以及破解“旋转门”“玻璃门”等问题。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部分省市近期纷纷推介民间投资项目。

据《证券日报》14日报道,今年8月22日至9月11日,山西、福建、贵州、天津、浙江等15个省市陆续公布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点领域项目清单,总投资规模达8408.5亿元人民币,涉及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领域。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仍然面临再度回落的风险。各地推出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充分说明稳定民间投资具有稳定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