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趋势》杂志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中国:龙的世纪》的文章称,1978年改革开放后,迎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
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
文章称,目前人们普遍估计,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只需要仅仅几年时间。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2%升至2015年的15%,尽管同期它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2%降至19%。自从改革进程开始以来,根据定义方式的不同,有3亿到7亿中国人得以摆脱贫困,被带向中产阶层——当然还有真正的富裕。今天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40年前的近十倍。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研究不平等问题的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这样描述这一“中国奇迹”。
文章称,与这个巨大国家的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物要算是在1978年和1985年两度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邓小平了。中国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机构当中。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也要归功于向国外派出的大量代表团。开放从承认自身的落后开始。邓小平最著名的口号之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称,1979年,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在南方成立。其中最著名的深圳特区毗邻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那时的香港有就业机会以及以牛仔裤和可口可乐为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邓小平表示,两边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是经济。
▲资料图片:人们在深圳福田中心区的邓小平画像前留影。
这个回答铿锵有力。经济特区的工业和贸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繁荣兴旺,活动热度居高不下,在几十年后仍旧没有降温的迹象。深圳的经济产出在头3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25%。这个曾经只有30万人口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如今变成了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
个人创业推动了繁荣,个人可以从事诸多行业领域的经营。几十万家理发店、饭馆、服装店或者是修车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有人都亲眼看到了民营经济所带来的活力。
▲如今繁华的深圳
文章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重新鼓励国内学者到国外去。这位曾在上世纪20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尤其关注大学生的交流计划。在邓小平1979年1月访问美国之前,首批50多名中国学者开始赴美留学。截至2016年年中,共有超过400万中国人到海外学习,据官方统计,这其中有大约一半学成后归国。
在1992年1月和2月对深圳、上海等地进行著名的“南巡”期间,邓小平再次重申了1978年以来的路线。他视察了工厂、学校,了解了最新技术的发展并与地方干部座谈,在此期间他表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邓小平几乎每次与有关负责人谈话都要求他们更加大胆,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开放力度。他希望周边没有经济特区的上海成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并且尤其关注浦东的发展。
邓小平的传记作家傅高义在几十年后称,中国经历了相对稳定和迅速、甚至是惊人的经济增长。今天的中国人生活更加富足,而且他们也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容易获得各种信息和世界各地的思想。
▲邓小平的传记作家傅高义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北京大学官网)
中国共产党为何成功?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东欧国家没有做到的事情?
文章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坛动荡混乱的过渡期,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当中肯定是最为关键的。但是在苏联解体的同时,邓小平和他的继任者却收获了他们在之前那些年所播种的果实。当冷战结束时,他们已经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西方经济学家从1991年起向俄罗斯建议的休克疗法,与中国长达几十年渐进的变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称,中国允许原有的国有结构与相对活跃的私人活动并存。坚持中国共产党为唯一的领导权威,以及为了补充新鲜血液而受到高度重视的后继人员工作可能对于这一庞大转型进程的管理也有益处。
文章认为,此外打开大门的时机和国际环境也十分理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脑化赋予全球企业生产力以意想不到的推动力,集装箱船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这时,随着逐步开放,中国实际上也把经济革命实时引入国内。
事实证明,政治时机也非常合适,美国正寻求可以一起抗衡苏联的伙伴——并找到了中国。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入国际组织:中国不仅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邓小平还在有生之年确定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路线。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资料图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转型只有借助西方的技术才能成功。他欣然接受西方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工厂”提供工人——自那以来人们就常常以此来称呼中国。
影响力触及世界各地
文章称,从1978年开始向西方派出的考察团,在某种意义上令人想到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在打开大门40年之后,中国借助其经济实力将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
文章称,自世纪之交以来,这尤其开始关系到面对国际竞争以确保自身原材料和技术知识的获得,以及打造自己的全球性企业。2000年时,中国在全世界的投资约为10亿美元,十年后就已经达到了近700亿美元。
在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在本国以外的直接投资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并进行了一系列引发轰动的收购:国有的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化工业巨头先正达,家电业巨头海尔收购美国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酒店、院线、保险公司……中国人的兴趣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也开始涉足服务行业。今天中国网络销售巨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亚马逊等先驱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挑战者。
▲资料图片:2017年6月2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瑞士巴塞尔宣布,完成对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的收购。
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备受关注的讲话被认为是一个标志,预示中国未来甚至会成为倡导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最重要声音。
文章称,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之前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而令其可以与香港、新加坡甚至纽约直接竞争,这样的话也正可以实现邓小平在“南巡”时确立的目标。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夜景
中国会主导21世纪吗?
中国会主导21世纪吗?是的,但它不会靠军事,而是靠经济——比如说新丝绸之路计划。而美国对此的回答会是什么,人们还不得而知。
特朗普在推特上拿“2017年年度人物”做文章令他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冷嘲热讽。因为围绕《时代》周刊这一传统荣誉的各种调查明确显示,除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之外,只有一个人在考虑范围之内:中国领导人。他在2017年完美地填补了美国总统一次又一次拉大的世界领导真空。
▲资料图片:11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文称自己婉拒了《时代》周刊的2017年“年度人物”提名邀请,随后却遭到《时代》周刊发推文“打脸”。
文章称,不仅是国家领导人方面。远东的企业领袖和新亿万富豪们的出现,不再是一个以十年为周期计算的问题,而是以年计算。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已经与贝索斯的亚马逊势均力敌。马化腾的腾讯靠即时通信软件起家,市值已经超过了脸书。
文章称,如果19世纪是欧洲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话,那么把21世纪称作是中国世纪则绝算不上是什么大胆的预测——考虑到这个14亿人口大国绝无仅有的崛起的话。因此奥地利新任外交部长卡琳·克奈斯尔认为,是时候重新调整我们的方向了。她在其最新出版的《交班》一书结尾部分给出的建议可能是有道理的:“计划继续深造的年轻人更应当把海外学年放在中国,而不是英语国家。”可惜这一信息还没有传达到每一个人。
▲奥地利新任外交部长卡琳·克奈斯尔(法新社)
就此而言,奥地利交通部长约尔格·莱希特弗里德率领的代表团拒绝了北京的一个重要邀请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与当代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有关。这个新丝绸之路计划将建成价值高达1万亿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的工程,包括港口、铁路、桥梁和公路。
文章称,将亚洲与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是“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这些计划真的成为现实,货运列车从鹿特丹行驶到北京所需要的时间将从现在的近一个月时间缩短到2030年的两天。甚至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也在最近开启了从匈牙利到中国的首条列车路线,运送的产品不光有食品,还有汽车配件。
当然,“一带一路”也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势力范围。在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梦”当中,关键是重建中国的世界突出地位以及全球对这一地位的尊重。今天,中国的每个大中学生都知道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所经历的“屈辱世纪”。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与在此之前中国被视为文明中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文章称,14亿中国人能够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逐步令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这并非不可能。他们的“中国制造2025”高科技战略显示,中国既不愿再做“世界工厂”,也不愿再做“仿造冠军”。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中国将在机器人(数字化的一个关键领域)等领域占据世界主导位置。中企对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的收购恰恰符合这一战略,而西门子也同样将其自动机器人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
▲中国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包括列车制造业。图为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国波士顿市橙线地铁列车。
文章认为,这些规划长远的目标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著名的五年规划不仅确定发展的节奏,也关乎未来几十年的愿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时,中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将最终确立下来。
文章称,中国的梦想似乎很有规划:到2035年,中国应在重要技术领域成为创新领头羊,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司法保障以及力量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等方面都将得到决定性的改善。到2049年时,中国将变得现代、强大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