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小头条 > 正文

从鸿雁传书到视频聊天 通信方式折射中国40年巨变

2018-11-28 0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1978年,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固定电话都算是“奢侈品”。如今,“奢侈品”很少人用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进行着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中国改革开放40年通信方式的变迁,见证着社会发展的精彩时刻。

资料图:准备投往信箱的明信片。(张浪 摄

上世纪80年代

——通信主要靠写信、捎口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没有移动通信网络,当时很多地方也不通固定电话,用“鸿雁传书”来形容当时大众的通信颇为贴切。

那时,大家的通信主要靠写信或捎口信。在1978年,中国人均函件量只有3件,至1985年,人均函件量为4.5件。当时写过的家信、情书,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资料图:工作人员将展出的“大哥大”手机摆放整齐。(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上世纪90年代

——大哥大比iPhone还贵

到了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大哥大进入中国市场。其个头和“砖头”一样,价格不菲,近两万元一部,还不容易买到,黑市价格甚至炒到5万元。

大哥大个头虽很大,信号却不强,打电话时还需将天线拉长。印象中,大街上总会有个戴着金链子拿着大哥大的光头,边走边高喊“喂、喂、喂”。后来这个镜头经常出现在电影中,成为时代的真实写照。

大哥大是当时移动通信的一个典型,但不是大众通信的主流。当时固定电话更为普遍,BP机在移动通信上则走入寻常百姓家。

——“有事Call我”

和现在“有事打我电话”不同,上世纪90年代,人们都习惯说“有事Call我”。这个“Call”指的就是BP机(寻呼机)。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从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1982年出生的赵含(化名)回忆,“我上高中那会儿,流行的BP机基本上都是摩托罗拉或者西门子生产的,一台BP机要两千来块钱,那时我一个月伙食费费才100来块钱。”

“开始时BP机是数字的,大家都有约定成俗的‘暗号’,比如‘5366’就是‘我想聊聊’;另外,你也可以和好友约定好具体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就像谍战似的。后来流行汉显的,但很快就被手机替代。”赵含说。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1991年到1999年,中国无线寻呼用户数从87万户增到488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数力压移动电话用户。

资料图:街头电话亭。

——1年多的工资用来安装电话

和BP机一个年代发展成主流的还有固定电话。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住宅电话用户达1.18亿户。

“我家差不多是在93年左右安装的电话,算是当地安装比较早的,那时候安装一部固定电话要三千多块钱,算是很贵的了,因为当时人们的工资差不多才200元。”有用户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忆。

“当时电话很有意思,因为长途电话费较贵,为防止孩子乱拨长途,电话设计上是可以锁起来的,锁住后,电话只能打市话,不能打长途。”

因为很多家庭没有安装电话,所以电话IC卡也特别流行,用它就可以在街头电话亭打电话,面额多是30元、50元的,常常供不应求。现在,那时满大街的电话亭没了,电话IC卡也从大众生活中消逝。

资料图:2006年的QQ。

新世纪前10年

——“进网吧就送6位数QQ号”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一根64K带宽的国际专线接通,这标志这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启,通信方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曾表示,国际专线接通这些年,中国互联网实现了“蛙跳式”发展,使某些行业从最落后一下子变成最前沿,这个前沿就包括通信行业。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腾讯QQ了,1999年2月被开发出来的QQ在2000年后爆发,至2002年,用户数超过千万。

“那时候网吧开始风靡大街小巷,网上应用还特别少,很多人来网吧不是打红警,就是聊QQ。”有用户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时,有的玩家刚‘触网’,不知道怎么申请QQ号,网吧老板就提前申请好,谁有需求就会送给谁,都是6位数的QQ号,现在来看,这样的号码非常宝贵,但当时白菜价都不值。”

“为了推广QQ,前期我甚至假装女孩子和别人聊QQ。”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这样回忆这段时光。

——“1个月发1000条短信”

“2007年,我当时在上大学,手机和笔记本、MP3算大学生‘三大件’,我们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了,班级有什么事,直接短信或QQ通知。”有用户回忆。

手机用户数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工信部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47亿户。

因为手机话费贵,很多的人选择发短信联系。“2008年,我交了女朋友,1个月发出去1000多条短信,手机内存放不这么多,删除短信时左思右想,保留下来的都是甜蜜,没事还会翻看。”有用户回忆。

资料图:用户在体验4G手机。(中新社发 李慧思 摄

2010年后

——“所有通信关系绑微信上”

再往后,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崭露头角,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下发3G牌照,2013年12月4日下发4G牌照,移动互联网通信霸主地位建立。

最典型的移动互联网通信应用就是微信,2010年,微信立项,曾主管QQ邮箱的张小龙负责,2年后,微信用户达到2亿。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跃用户数已突破10亿。

“目前我的微信资料已经10GB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在上面。”不少用户这样说,离开了微信,肯定会不习惯、不方便。

这时的移动网络不同于2G时代,无论是在带宽还是上网速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移动通信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线聊天、语音、视频、直播等一个都不能少,高清不卡顿,用户体验大幅提升。

纵观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同步”的发展特点,现在中国已经建设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4G网络,移动宽带用户达到13亿户。

眼下,中国正在加快5G研发,已构建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有望实现5G领跑。

届时,将有新的通信工具来承载人们新的生活、新的记忆。(记者 吴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