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疗器械领域再起波澜——经前期遴选入库、识别立项、尽调评议……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以下简称“产研院青岛”)实施的一次性可测压实时控水的电子输尿管肾镜项目获得资本青睐:一笔来自深圳的产业资金将加速这一以微小光学为核心技术的内窥镜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类似的项目在产研院青岛并非个例。成立两年来,产研院青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平台,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实现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和资本链贯通并高效协同配置,为市场主体提供“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市场化、法治化创新创业环境与生态,成为青岛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引擎。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1.18亿元,投资孵化科创企业32家,带动社会投资7.9亿元,聚集高端人才560余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产研院青岛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一种可管理、能复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孵化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认可的创新企业,跨越技术产品化“死亡之谷”,走向商业成功。2020年12月,青岛市政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
“经研发团队和临床专家的不懈努力,我们自主研发的AI+机器视觉手术机器人工作模式打破了技术壁垒,在迈向产业化进程中获得了产研院的定制化赋能支持。”山东卓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产研院青岛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姜平全告诉记者,就在近日,该公司不仅获得了300万元的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惠民专项扶持,更拿到了总额2000万元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利好背后离不开产研院青岛从人才、技术、资本等层面对公司的全方位赋能,“产研院青岛专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投资公司双向选择的平台。”
据了解,在产研院青岛的赋能下,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青岛加速转化。自2021年12月“海豚计划”启动以来,产研院青岛已与中车山东公司、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北航青岛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17家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征集优秀科研成果372项,其中立项实施项目20余项,开启了青岛优秀创新资源联动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进程中,产研院青岛还通过搭桥梁、建平台、做产业,助力青岛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制造技术体系、信息技术体系、技术转化体系,高起点谋划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含金量十足,青岛目前只有两个——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两个国创中心的背后,均有产研院青岛扎扎实实的贡献。其中,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的第二大股东就是产研院青岛。“在青岛重点布局的24条产业链中,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地位举足轻重,我们通过产研院青岛的资源集聚优势,助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继而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如是说。
另一方面,以青岛市产业和技术需求为导向,与山东省内八所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寓教于研、于产,输送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精、协同意识高的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我们通过实施‘索牛’‘狼群’‘雏鹰’三项人才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和运营、管理等全方位赋能。”据赵宇波介绍,“索牛计划”主要支持在产业前沿技术领域拥有雄厚创新积累的高级技术专家,“狼群计划”主要支持拥有从技术创新到系统集成、具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的创新创业团队,“雏鹰计划”则主要支持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截至目前,产研院青岛已为青岛链接14位院士资源,引进人才团队9个,聚集高端人才560余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1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