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里逛洱源”网络主题活动第二期开展“民间艺术之旅”主题采访,网络大V和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洱源县西山乡,现场观摩西山打歌、西山白族调、西山舞“里格高”等非遗表演。
洱源白族唢呐演奏。记者谢星宸/摄
洱源白族唢呐演奏。记者谢星宸/摄
随着白族迎宾调的响起,洱源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短视频博主“苍海心境”两位“洱源美好推荐官”带领广大网友开启“民间艺术之旅”。直播镜头前,杨盈川向广大网友介绍洱源白族唢呐,唢呐是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广泛应用于白族地区的生产劳动、婚丧喜庆、戏剧舞台、民俗节庆等各种场合。其木管的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鼓腔换气法正是洱源白族唢呐的特别之处。
西山打歌。记者赵振磊/摄
这边奏罢那边又起,只见男的五六人身披羊皮褂,女的五六人身穿白族服饰,迈着齐整的脚步,双方由“歌嫫(歌头)”领唱,其他人跟着合唱,一方提问一答回答,直到唱完或一方答不上为止,徐缓而柔和的步伐、动人的歌词内容和简单的音调组成了和谐古朴的旋律,独具一格,这便是西山打歌。
西山打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四新。记者赵振磊/摄
“老的不讲古,小的就没了谱,西山打歌主要是靠老一辈口口相传。”西山打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四新介绍,现在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到宽阔平坦草甸上,男的身披羊皮褂,女的穿上白族服饰,端一大碗酒或一碗烤茶,一起载歌载舞。
西山打歌。杨盈川/摄
西山打歌。记者赵振磊/摄
据悉,西山打歌主要流传在洱源县西山乡境内,是一种边唱边跳的歌舞,步法、身段、动作都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变化,也没有多种的舞蹈动作,只是徐缓地绕着圆圈有节奏地踏歌而行,整齐的脚步声起着打拍子的作用。西山打歌调子没有严格的格律音韵,也没有固定的句法,句子可长可短,不一定押韵,基本上是一种自由体诗,唱的时候,也近于说白,没有多余的音调和音阶的变化,也无乐器伴奏。
其吟唱主要内容为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其中《开天辟地》是叙述盘古氏开天辟地的原始性史诗,是白族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也是白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优秀长诗。《开天辟地》当地白族话为“集亥集己”(意为天地的诞生),其内容分为“洪荒时代”“天地起源”和“人类起源”三部分。诗中主要是讲述盘古变天、盘生变地、木十伟变万物,反映的是处在原始社会中的白族先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和万物的认知,保持着原始初民的幻想和形式上的特点。
洱源白族西山舞“里格高”。记者周拓/摄
洱源白族西山舞“里格高”。记者周拓/摄
每逢节日或走亲串戚,婚嫁喜庆之日,洱源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一起欢跳“里格高”,以表达、抒发欢快之情。活动当天,洱源白族西山舞“里格高”很快便将现场气氛点燃,“里格高”舞蹈虽没有音乐伴奏,但强有力的舞蹈节奏烘托出了热烈而粗犷的气氛和变化多姿的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加上舞蹈者鲜艳漂亮的服装,粗矿的羊皮褂、装饰品的叮当声和舞者的欢笑者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原始、质朴、自然、和谐的享受。
白族“金花”们的笑脸。记者赵振磊/摄
据介绍,“里格高”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而动力重在脚下,双脚跺地、跺脚、擦地、跳换步,身体随着强烈的摆动自如地旋转,有进有退,队形互相穿插,各异其趣,相得益彰,显示舞蹈的古朴、健美。“里格高”舞还跳动物十二属动作,并加上鹞子翻身、猴子遮太阳两个动作,舞蹈直接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和生产劳动。因此,西山舞“里格高”被称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具有深远的文化研究和考察价值。
“调子不会唱,不好找对象;若要谈婚嫁,先把山歌唱。”这是流传在洱源西山白族地区的一个有趣民谣,这便是广为人知的“西山白族调”,也被叫作“西山调”,当地白语称为“白枯”,把唱西山调称为“几枯”。
在高亢低沉的西山白族调中,能窥见西山地区的白族历史、文化、经济、民族风情等脉络,它是一本口头流传的活的西山历史典籍。如今,西山调已经成为西山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用歌唱来诠释自己,也用歌唱来认识世界。
“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里逛洱源”网络主题活动第二期“民间艺术之旅”合影。记者赵振磊/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通过这次‘民族艺术之旅’有效宣传了洱源西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洱源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保护,使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昆明信息港记者 俞逍 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