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话说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不久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宁波社会各界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时代呼唤,为人民而歌,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四明文脉生生不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特推出“激荡文化伟力书写时代答卷”系列报道,激扬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展现积极昂扬的使命担当。
资料图:美国观众观看《花木兰》。
金秋时节,美国波士顿博赫中心。
大幕缓缓落下,全场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汇成一阵阵声浪涌向舞台。大幕再度拉开,演员们携起手来,奔向舞台前方,向热情的观众深深鞠躬……如此反复数次,谢幕长达15分钟。
这是宁波出品的舞剧《花木兰》在美国的首次“亮相”。
两个月来,这个场景被央媒、外媒反复提及,让更多不在现场却心系现场的人们引以为傲。
关于国际传播,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后来说“酒香也要会吆喝”。宁波深知,这项能力建设是长期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巨大工程,也是一座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光“酒香”跟“会吆喝”还不够,必须勇于“走出巷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视开放为最大优势的宁波,早已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寓于城市治理体系的探索实践中,多维驱动、朋心合力,让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参与“文化出海”,共同讲好穿越千年的文化IP、讲好美美与共的中国故事。
文化出海,需要挖掘文化精髓,以创新促进传播——
观众的热情,不会凭空而来。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要重新讲好传统故事,舞剧《花木兰》需要寻求新的立意点,力求以独特的东方元素汇聚国际化审美认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
舞剧《花木兰》的解法是一面面或现实或抽象的铜镜:花木兰少时,铜镜见证了童年木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替父从军时,铜镜化为一轮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乡后,花木兰回归女儿身,铜镜也一同回归本体,于是有了“对镜帖花黄”。
这样的意象,不仅在视觉上赋予舞剧别样的质感,更在表达上诉说着新的思考,让这些耳熟能详的IP在国际视野下焕发新的活力。
资料图:《花木兰》亮相美国。
市演艺集团自成立以来,先后30多次携本土精品节目出访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其中,取材于江南传统婚嫁风俗和宁波商帮历史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巡演,迄今演出超200场,受到全世界观众的青睐。
不久前,商务部公布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重点出口项目,宁波卡酷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推出的“少年阳明”IP影视动画及其衍生设计版权出口项目入选。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消息。多年来,该公司正是通过挖掘王阳明、布袋和尚等一系列宁波本土历史人物,打造了一系列极具辨识度的文化产品。目前,卡酷动画现有原创动画电视作品50余部、总时长32000多分钟。
以创新促进传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IP正被激活——虎头鞋、剪纸等宁波非遗文创品先后在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举行的文旅推介活动中惊艳众人;以鄞州越剧团为班底的演出团队,携越剧、甬剧、木偶摔跤、二胡、书法等赴韩表演,让韩国民众惊呼“中国文化太迷人”……
文化出海,需要拉近文化距离,以情感引发共鸣——
朗月清波,万里和鸣。
手持小锤,在碗、碟、盂、缸上,优雅地敲敲打打,乐声清脆空灵如幽兰徐放……今年9月,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浙江文旅主题推介会上,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以一场“瓶瓶罐罐”的演奏惊艳全场。
外国友人惊呼——原来中国瓷器还可以这样玩!借由音乐这一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人们心领神会的文化“暗号”对上了。
资料图:越窑青瓷乐团在演出。
至今,这支来自慈溪的青瓷瓯乐艺术团,带着从唐宋穿越而来的音韵,已参加APEC会议、亚洲艺术节、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亚运会点火仪式等重大活动展演70余次,赴美国、德国、捷克等10余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50余场次。
对国际传播来说,拉近距离、引发共鸣是重中之重。正因如此,宁波深知,文化出海不能仅停留于单向输出,而是要通过独特的内容机制,搭建桥梁与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汇聚并产生交流。
它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物理”的。
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市中心,有一座中国文化中心。这是中国政府在中东欧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也是宁波市首个利用国家级平台在国外设立的常驻机构。
从2017年揭牌起,6年来,这里不断导入国内专业资源,打造中心品牌活动,比如香黛宫旗袍、宁波红牡丹书画艺术、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文化出海活动。
今年9月,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成功入选宁波市首批“一号开放工程”最佳实践案例。
文化出海,需要多“声部”合唱,以互动增进认同——
宁波天一阁和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之间,原来只隔着一张“竹纸”的距离。
从拆揭、修补书叶,到润湿压平、折叶修剪,再到捶平书叶、齐栏压实,最后丝线装订、粘贴书签……今年5月,在“书·技·匠——天一阁藏书楼对话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的云端连线中,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传习导师王金玉一边解说一边操作,将中华民族古籍修复、传承书香的精神与技艺一一铺陈。
资料图:天一阁藏书楼对话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
世界那一头,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馆长西尔维娅·西皮奥尼赞叹之余,也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六本图书馆核心馆藏古籍修复成果。其中一本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可·波罗圣经》。当年,它被带到中国;后来,几经辗转回到了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
图源:天一阁。
当“羊皮卷”遇上中国“竹纸”,西皮奥尼馆长说:“虽然中国与意大利在古籍修复方面有差异性,但更多的是相似的步骤与相通的修复原则。”
正是这些“相似”“相通”,让看似遥不可及的两端“牵手奔现”。
比如,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五百罗汉图》,就见证了宁波昔日艺术品出口贸易的繁盛与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辉煌历程。鲜有人知的是,这幅绘于宁波、藏于日本的古画,正是2015年10月,由月湖美术馆馆长徐伟远赴日本寻找原图,并与团队深入研究攻关复制技术,终偿所愿。
《五百罗汉图》之“应身观音”。
以合唱放大声量,以互动增进认同。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宁波正打出拳拳实招,发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分而说之、合而塑之,以多元视角展示立体的中国。
甬派客户端记者 单玉紫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