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青岛日报官方微博发出一条名为“留住城市的记忆”的微博,为市南区停止小青岛防浪坝加装大理石工程叫好。记者了解到,这项工程原本已经完成招投标,即将动工。工程的停止也获得了众多市民的喝彩之声。
工程停止 市民叫好
记者从微博中了解到,停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此坝无论是其流线型设计,还是材料构成之坚固,都是堪称亚洲乃至世界之最,工程一旦实施,将对坝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二是这段防浪
该微博发布后,迅速被转发,同时也引来了市民的热议。“我家在四方”的博友在评论中称:“这个给糟蹋了可就真没了。”另一名博友则评论:“幸亏停了,不然又糟蹋了。”
昨天,《青岛日报》在一版刊发署名为“石而镂”的评论文章,文章中写道:每个历史阶段都在城市中留下了痕迹,它们留存于城市的每个街区、每条道路、每栋建筑、每棵古木,留存于一砖、一瓦、一块铺路石之中,记录着城市变迁、兴衰、演化的沧桑岁月,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标识和历史记忆。在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用心呵护这些城市记忆,传承珍贵的历史文脉。
之前已经完成招投标
小青岛防浪坝加装大理石的工程出自小青岛公园综合整治项目,在中国招投标网上可以查到。招标发布日期为2012年11月29日,公开招标造价为137.6万元,已通过规划。项目分为两个,一是对小青岛售票处装修,主要包括内、外墙粉刷等,工程造价约4.5万元;二是小青岛景区混凝土大坝文化长廊装饰,主要包括大理石浮雕制作安装等,工程造价约133.1万元。其中项目的第二项内容就是此次停止的防浪坝加装大理石工程。
记者随后联系了该项目招标单位青岛市市南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证实了该项目停止的消息。“上周五刚刚完成了招投标,马上就要开工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考虑到防浪坝的特殊性放弃了铺装大理石的项目。
防浪坝承载抗战记忆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这段防浪坝建于1941年,当时日军为了将小青岛作为军事用地,在小青岛与陆地之间修筑了一条钢筋混凝土的长堤,这就是本次工程招标要铺设大理石的防浪坝。“长堤建成后,小青岛东侧成了停泊日军军舰的锚地。日军还在岛北面打了一个山洞,作为军火库。现在,岛上仍存在的轻便铁轨,就是当年日本侵略的历史见证。”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告诉记者,这段防浪坝承载着一段城市的记忆,弥足珍贵。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小青岛公园看到,防浪坝东西长约150米,呈流线型设计。“这段防浪坝很结实,我在这工作期间,没有维修过。”一名小青岛公园内的工作人员说。
景观少了历史介绍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防浪坝没有设置标识,让人很难了解它的历史。“一直是这样,没有作过特别的说明。”小青岛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上岛的多为游客,导游会介绍情况,因此没有制作特别的标识。
“当时想给防浪坝贴上大理石是因为游客提出小青岛看着太旧。”市南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来看,这项工程确实不合适,应该被停止。
小青岛拥有岛城一胜景
小青岛位于琴屿路2号,青岛湾内,因其与黄岛遥遥相对,彼黄此青而得名,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距海岸720米,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海拔17.2米,面积1.2公顷,绿化面积8804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初东面筑起防波堤与陆地相连,因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音铮铮如琴声”,又名琴岛。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曾将小青岛更名为“阿克那岛”,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小青岛又改名为“加藤岛”。当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小青岛之名即被重新恢复,再也没有改变。
小青岛上有座洁白的锥形灯塔,是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使用至今,目前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灯塔系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1915年启用,塔身高15.5米,八角形,通体用白色大理石构筑,塔顶部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最远射程达12海里,为来往船只导航。每当夜幕低垂,月光下的“琴女”雕塑楚楚动人,岛上灯塔红光闪烁,忽明忽灭,飘浮于海面波涌之上,灯影波光交相辉映,飘飘如梦,像一幅飘动的彩绸,形成青岛的一大胜景——“琴屿飘灯”。(记者 原野 赵健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