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军成了青岛诺基亚手机的第一代用户
1995年的大哥大
现在的小青年拿着iphone5不算稀奇,收废品的都有手机,手机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得了手机依赖。倒退20年,手里拿着移动电话的绝对是时尚人士,37岁的青岛先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工部总经理李信军告诉记者,他见证着通讯工具的变化,更见证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亮出“大哥大”就献殷勤
上世纪90年代初,时髦青年的3个标志性特征是墨镜、大背头、BP机,要是能再拎着一部“大哥大”,那就更酷了。那时候,一部“大哥大”卖3万元,比现在的iPhone5贵六七倍,加上物价因素,它和iphone5的差价在20倍以上。1995年,那时候19岁刚上大一的李信军开始跟着表哥往广州跑,来回倒腾货物赚钱。 “打火灶、排油烟机最好卖,装饰用的巴西木、发财树也是畅销货,我跟着表哥干了一个寒假、一个暑假,赚的钱刚好够买一个‘大哥大’,一个汉字显示BP机。 ”他把钱给表哥,从表哥手里领到了第一个移动电话。拿着“大哥大”打电话,看着风光,李信军说那可是个体力活儿,手机加上电池有一斤半重,端着边走边打,还得注意找信号。最初的大哥大号码是6位数,使用模拟网络,李信军的机器号段是“903”。因为网络不稳定,常常是电话打着打着就掉线,好多地方干脆没信号。于是,揣着大哥大,满街找公话也成了青岛街头的一景。
“那时候‘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就好像现在开着豪车一样,比方我去饭店,坐下把大哥大“咣当”一声放在桌上,服务员就会拿出最好的服务态度来给我推荐店里最好的菜。做生意的时候亮出“大哥大”,对方就知道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放心交易。
小巧手机被当成收音机
年轻人爱追时尚,1996年,数字手机开始在青岛流行起来,因为信号好,特别是比砖头一样的“大哥大”身材小了三分之二,李信军毫不犹豫换了手机,成了青岛诺基亚手机的第一代用户。他的假期生意也从跟着表哥倒货,做大到帮着亲戚卖松下空调。 “诺基亚手机是1.5万元换。”李信军讲了个笑话,假期他带着手机去济宁办事,内陆地区还停留在“大哥大”盛行的年代,诺基亚是稀罕玩意,那种最初的下滑盖手机有一根小天线,他在济宁的招待所打电话,老板跟着他观察了好一会儿,最后忍不住拍拍他,问“你怎么对着收音机说话? ”
从诺基亚到摩托罗拉V8088翻盖手机,到V70,再到2003年公司统一进了133网,办理了企业卡,成为第一批CDMA用户,用1330532××××的号码,再到换186号码买了第一批iPhone协议机,李信军已经记不清到底换了多少部手机,能叫上名字来的就不少于十几部。
手机普及成时代的缩影
随着年龄增长,李信军换机的频率也慢了下来,以前赶时髦,一个手机用不到1年就买新的,现在知道要实用,手里的16Gi-Phone4用了两年。他所在的青岛先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营进口贸易,给核电站供应设备,给船厂、石油公司供应设备,而青岛人熟悉的鲲鹏足球队也是公司运作的项目。记者找到李信军的时候,他已经办理了登机牌,要登机去大连出差。 “球队正在打城市联赛,希望能有好成绩,要说中国梦,我们公司的发展已经在慢慢往实现梦想的路上靠拢。我们一直做代理进口设备,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代理工厂就要在天津建合作工厂,以前需要进口的东西今后能在国内做了,我们还希望把水下机器人和水下探测设备制造的项目带来青岛,在蓝色硅谷落户。
新闻花絮
没电话线能打电话?有人不信!
青岛什么时候有了第一代手机? 1995年9月,当时还叫山东路邮电局的联通山东路营业厅,开始在青岛销售“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机型——由于这一机型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志物件,摩托罗拉3200于是有了“大哥大”的别称。其实早在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就已在广东开通,1992年底青岛开通了首个移动电话系统,当时青岛电信部门首批购进了1000部移动电话,但没有公开销售,多数被大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买走。当时,市民一是不舍得买,二是花钱也有可能买不到。
据当时的营业员们介绍,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没有电话线能打电话,第一代的“大哥大”用户多是生意人,曾有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老板拎着尼龙绸包带着3万元现金现场买手机,也有做木材家具生意的台湾客商。(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