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层出不穷。从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捅死室友案,到前不久刚刚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发生的两起学生自杀事件,每每听到这样不幸的消息,总是让人为这些原本有着青春年华、未来有无限前途的年轻人惋惜和痛心。扼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心胸为何如此狭窄,轻易就放弃自己的生命,甚至去伤害他人?一连串不幸事件表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翟常秀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心理咨询主任,最近十年来,她一直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里,她都会接纳500多名大学生,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的各种烦恼。让翟常秀印象深刻的,是早已毕业的一名女生丽丽(化名)。
另外,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点。从大学前的家庭生活,一下变成集体生活,同学间有些摩擦矛盾,意见不合是很正常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和平相处,但有些学生就不会处理这一类问题。
无论是因为感情问题自残,还是因为矛盾伤害别人,都是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不过翟常秀和夏西梅也表示,这样的极端案例在社会各阶层人群中都有发生,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而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0.32%。相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尽管如此,大学生们还是有着自己“成长的烦恼”。
翻看近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件,其背后的动机幼稚、简单得让人有些瞠目结舌,同学间往往是因为生活琐事而滋生嫌隙,同窗之谊变成生死之争,最终演变为不可挽回的悲剧。实际上,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进入大学才有的,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回青少年时期。
自从发现丽丽(化名)有自残的行为后,翟常秀便开始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在一次次交流过程中,她发现丽丽的家庭氛围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原来,丽丽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丽丽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病根”从中学甚至童年时期就已经种下。父母感情不合,家庭暴力,或许就是一句话,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现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学只负责应试,将价值观培养的任务交给了大学,不少学生和家长错将好成绩当作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造成大学生自我好强,对挫折和困难认识较少,爱的能力相对缺失等特点。
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旦遇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自我认识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遇到心理问题,变得自卑、抑郁、焦躁等等。其实,除了表现出自杀、伤人等严重倾向外,一般的心理问题就如同是情绪上的感冒,完全可以自我调解。
如果自我调解不顺利,学生就需要向人倾诉或者找专业的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仍然“忌讳”心理治疗。
自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全社会都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育部门更是要求全国各大高校都必须设置心理咨询中心。记者走访了岛城多所高校,发现除了心理咨询外,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治疗方式还有很多。
在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专家带着记者走进了一个特别的房间,沙盘游戏室。房间里有两个沙盘,还有一排木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形形色色的玩具模型,有卡通人物,也有海洋生物,甚至还有房屋大桥交通工具等等。专家告诉记者,通过沙盘游戏,可以让人梳理自己的心理情绪。
除了沙盘游戏室,在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还有一个“心理宣泄室”。表情夸张的宣泄人、拳击手套、沙袋一应俱全,为的就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发泄放松的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大学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入校就有了。心理状态评估、建立健康档案,这是每个学生入校必做的。此外,心理咨询室常年为学生开放,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的设置,也为学生们疏导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心理专家表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成年人,存在心理问题都是十分正常的。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要学会带着问题前行。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是简单地在大学期间形成,因此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