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局与南开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合作研究,首次摸清了青岛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来源。昨天,市环保局首次发布研究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扬尘、煤烟、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是青岛市空气中的PM2.5的主要来源。
采集四季空气测PM2.5
随着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PM2.5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的监测数据显示,PM2.5已成为影响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青岛市环保局联合南开大学,开展“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课题研究,该项目依据气候、工业源排放及总体人类活动的季节特点,分春、夏、秋和冬四个典型大气颗粒物污染季节开展研究,并参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设置了6个受体样品采样点,同步采集PM2.5和PM10样品,进行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分析及模型模拟研究,旨在全面而深入了解青岛市大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状况,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研究显示,青岛市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中,城市扬尘占22%、二次硫酸盐占19%、煤烟尘占16%、机动车尾气尘占14%、二次硝酸盐占9%,二次有机碳占6%,建筑水泥尘占5%。其中,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碳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燃煤、燃油。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生产过程。此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56家老企业实施搬迁
我市日前印发《青岛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纲要(2013-2016年)》,对今后4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统筹规划。规划到2016年,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细颗粒物降低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灰霾天数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对此,我市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及实施方案,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大天然气和外部电力引进规模,建设燃气热电工程,对现有燃煤锅炉逐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或淘汰,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变我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新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新增量实行辖区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淘汰火电、焦化等行业落后产能,完成4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调整工业布局,实施青钢、青岛石化等56家老城区企业搬迁,规范工业园区管理。
淘汰6万辆黄标车
我市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发展绿色交通。将黄标车淘汰重点扩大到2005年之前生产的柴油黄标车,以区域限行和经济补助相结合,淘汰黄标车6万辆;分步执行国IV、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和国IV油品质量标准。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淘汰更新或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4000辆,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我市将完成全市剩余的239座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废气中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调查,开展大气汞排放控制试点。对餐饮行业实施油烟高效净化治理改造。市环保局表示,将完善监测评价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大气监测科研力量,建设城市道路、边界、石化区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站,开展灰霾形成机制研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化。
胶州湾首座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站发回监测数据显示:
我市上月海水水质:优
【相关新闻】
今年5月份,市环保局在胶州湾布放首座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站,对我市的海水水质实行动态检测。昨天,市环保局发布首次检测数据,数据显示,6月份,我市海水水质优。
今年5月,首座环保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站建成,实现了青岛市环保部门对胶州湾水域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将有效获取该海域长期、连续监测的相关数据,特别是能收集到调查船难以收集的恶劣天气及海况的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胶州湾海泊河口海域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监测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与社会性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实测实时数据。
据了解,该浮标站2011年开始选址,2012年底动工建设,位于海泊河入海口西南侧,离河口约3000米处。监测项目包括水质和气象两部分内容,水质包括水温、pH、电导率、盐度、总溶解固体、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水中油、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氨氮13项。气象参数则包括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的监测。
6月份的监测数据显示,该海域海水水质优,各项监测指标的月均值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本月共获取监测数据14000余个,主要监测指标无机氮月均值为0.109mg/L,活性磷酸盐月均值为0.011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