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PM2.5污染源调查 城市扬尘是元凶(图)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7-04 12:38:20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7月4日讯 青岛市环保局与南开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合作研究,首次摸清了青岛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来源。研究结果显示,燃煤、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是青岛市空气中的PM2.5的主要来源。

    PM2.5污染来源元凶查出:城市扬尘居首位

    研究数据显示,青岛市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中,城市扬尘占22%、二次硫酸盐占19%、煤烟尘占16%、机动车尾气尘占14%、二次硝酸盐占9%,二次有机碳占6%,建筑水泥尘占5%。

    其中,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碳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燃煤、燃油。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生产过程。

    此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岛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PM2.5

    随着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PM2.5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的监测数据显示,PM2.5已成为影响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青岛市环保局联合南开大学,开展“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课题研究,该项目依据气候、工业源排放及总体人类活动的季节特点,分春、夏、秋和冬四个典型大气颗粒物污染季节开展研究,并参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设置了6个受体样品采样点,同步采集PM2.5和PM10样品,进行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分析及模型模拟研究,旨在全面而深入了解青岛市大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和源强变化状况,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规划至2016年:空气中巫妖污染浓度比2012年下降15%

    青岛市日前印发《青岛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纲要(2013-2016年)》,对今后4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青岛市将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争取提前实现空气质量达标。

    按照《规划纲要》,规划到2016年,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细颗粒物降低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灰霾天数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记者 朱颖)

    下一页:青岛八项措施严控污染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规模

    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及实施方案,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大天然气和外部电力引进规模,建设燃气热电工程,对现有燃煤锅炉逐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或淘汰,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变我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工业布局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新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新增量实行辖区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淘汰火电、焦化等行业落后产能,完成4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调整工业布局,实施青钢、青岛石化等56家老城区企业搬迁,规范工业园区管理。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削减污染物排放

    分阶段执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280个燃煤锅炉高效脱硫、除尘和脱硝改造项目,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6万吨;建设配煤中心,限制高硫份高灰分煤炭使用;建设改造80家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渣场扬尘污染防治设施。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发展绿色交通

    将黄标车淘汰重点扩大到2005年之前生产的柴油黄标车,以区域限行和经济补助相结合,淘汰黄标车6万辆;分步执行国IV、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和国IV油品质量标准。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淘汰更新或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4000辆,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施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工程。建设绿色港口,港口作业机械、车辆、船舶实行清洁能源改造。

    加强城市扬尘控制 深化面源污染防治

    推行绿色施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路面保养维护,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物料、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完成密闭改造。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强化秸秆禁烧。实施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推进有机废气污染治理 加强重金属污染控制

    开展石化、装备制造涂装等重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废气排放调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完成全市剩余的239座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废气中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调查,开展大气汞排放控制试点。对餐饮行业实施油烟高效净化治理改造。

    完善监测评价体系 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增强大气监测科研力量,建设城市道路、边界、石化区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站,开展灰霾形成机制研究。完善重点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推行网格化监管。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和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健全政策措施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

    加大投入,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开展“绿色信贷”。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化。深化环境信息公开。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