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0米深的南海海底,远古喷发过的火山口处,有不少神奇的生物,甚至让研究了多年海洋生物的专家都惊奇不已。昨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7月3日,该所李新正研究员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到3000米深的南海海底,见证了海山区的神秘生物。
载着科学家深潜3000米
据记者了解,在过去4年成功完成3000米、5000米、7000米深潜试验后,“蛟龙号”今年首次由深潜试验正式转向应用,而这次长达113天的科考航行中,“蛟龙号”迎来自己的新“乘客”——来自各科研院所、高校的14名专家们。作为长期从事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甲壳动物学等研究的领域专家,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成为了首次试验应用航次的乘客,也是岛城唯一一名参与航次的科学家。
6月10日,随着母船向阳红09船驶离江苏江阴港后,6月18日,李新正通过电子邮件向海洋研究所发回了试验航次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据他介绍,该航次在6月17日成功下潜一次,在作业区由3名“蛟龙号”技术人员下潜并成功采集到深海贻贝样品,他从样品中保存了形态分类、DNA检测和深海生物组学研究的样品。 7月3日,“蛟龙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六次下潜,来自岛城的李新正也跟随潜航员一起,进入到了南海海底3000米处,而这也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3000米级海深科学性下潜。
海底火山口取回锰结核
载着来自岛城的客人,“蛟龙号”抵达了“蛟龙海山”海区,据介绍,“蛟龙海山”是南海底一座远古喷发过的火山,相比第一次在该海山的工程下潜,李新正参与的潜次是一次科学性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
在之前的采访中,潜航员付文韬曾告诉记者,之前“蛟龙号”执行深潜试验时,多选择平坦海底进行作业,抵达海底即宣告任务完成,但这次要在海山中间展开科考任务,“蛟龙号”不仅要深入海底,更要海底“爬山”。 “这次要主动找海底的火山中央地方,进行科考任务,任务更难一些。 ”
在这次下潜中, “蛟龙号”沿高差300米以上的火山峭壁巡航,不仅拍摄到了火山熔岩、铁锰结核分布区和大量大型深海生物,更在火山口和海山顶部分别采集到了5粒和3粒铁锰结核,同时在火山口内取得了一份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局部区域的地形测绘,圆满完成下潜任务。
新闻延伸
深海生物让专家“震撼”
“都说深海是海洋中的生物荒漠区,但这次下潜却发现了六七个大类的十几种深海生物,很多深海生物我都没有见过,雪莲一样美的海绵,‘海怪’似的大型软体生物,盲鳗、珊瑚、海绵、长额虾、铠甲虾、海百合、海星等,非常震撼。”李新正说这些都证明了“蛟龙海山”区的生物多样性。
尤其是海底“雪莲”,奇特又美丽的造型,让李新正感叹“画家也画不出来”,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种海绵(一种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还有一种紫色生物,呈心形叶状,边缘是波纹状,由于一瞥而过,连做了一辈子海洋生物研究的李新正也无法判断是什么东西。让他遗憾的是,这次下潜没机会抓到所有生物的样品,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下潜。
新闻链接
原始多细胞动物——海绵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2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占海洋动物种类的1/15,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海洋各处,均有海绵的身影,从潮间带到深海,从热带海洋到南极冰海都有分布。
生活在海水中的海绵,多数是灰黄色、褐色或黑色的块状物。它的体表有许多凸起,凸起的旁边有许多小孔,凸起的顶端有一个大孔。海水就从小孔流进去,又从大孔流出来,那些微小的生物随着水流进入海绵体内,成为“自投罗网”的食物。(记者 王晓雨 通讯员 刘洋)
上一篇:青岛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昨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