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南水北调将通水入青 连大半中国世界罕见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9-26 05:52:20 字号:TT
南水北调将通水入青 连大半中国世界罕见
南水北调将通水入青 连大半中国世界罕见
南水北调将通水入青 连大半中国世界罕见

    搬迁效率:

    补偿没谈好 百姓就搬了

    2002年宝应县夏集镇万民村成为首批为南水北调工程搬迁的扬州“移民”,如今这些“移民”生活得怎样?一晃11年过去了,62岁的余永祥迁到新家以后出生的孙女都已经9岁了。余永祥现住夏集镇万民村东风组,新家是一座3层楼的“别墅”,这要比之前一层瓦房要舒服多了,房子内部还做了些装修,一楼是客厅、厨房、两间卧室和一个储藏间,还有一间余永祥修自行车的工作间,二楼是三间卧室和一个露台,三楼是放杂物的阁楼。“我记得是2002年11月份,老支书向我们传达了信息,父母当时都已经90多岁了,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屋,再说还有几个月就要过春节了,总不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过年吧。”余永祥说,可是他们是第一批拆迁的,如果拆不了,后续工作全都要耽误,经过做工作,加上村里给选好了新家的地址,离原来的地方只有1.5公里远,并且给做好了水电配套,威望较高的老支书家带头,第三天就开拆,仅一个星期,他们首批52户就全部拆完了。

    夏集镇时任党委副书记胡永发当时担任搬迁工作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当时夏集镇有7个行政村592户3700多间房屋需要拆迁、2000多人需要搬迁,万民村涉及人数最多。“老百姓都很配合,在当时补偿条件都还没谈好的情况下,这是很不容易的。”胡永发至今仍这样感叹。

    “这几年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做饭要烧柴火,现在用液化气;以前洗衣服到河里用手搓,现在直接扔进洗衣机;以前要跑到村里看露天电影,现在家里就有家庭影院。”老余带记者参观他的家,说话间他还有些自豪,自从搬家来了后,村里面再也不淹水了。以前每年雨季的时候都要淹水,现在这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后,水都随河道走了,再也不淹水了。

    搬迁故事:

    住在帐篷里 过个快乐年

    当时,万民村的“移民”多数和余永祥一样,留在了万民村的另外一个组东风组。由于拆迁来得太突然,多数村民住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对于那年冬天,同样搬迁到东风组的李春富记忆犹新。“政府给我们送了鱼、肉、被子,让我们过了个快乐年。”李春富说,那个年多数村民是在帐篷里度过的。

    “我们家当时一共6口人,在春节前就突击盖好了新房两层半房子,虽然还没装修,但至少算是有房子住了,成为这里第一个盖起新房的人家。”余永祥说,以前这里是荒地,货车根本都进不来,是村里统一找来大型拖拉机,帮着村民将石子、砂子、水泥等建筑材料拉进来。

    一直到第二年开春,搬迁到这里的 “移民”,陆陆续续盖起了新房,这才搬出了帐篷。如今,万民村“移民”安置区面貌焕然一新,一排排“洋房”,宽阔的庭院,比“城里人”居住条件还要好。“这些房子虽然是村民自己建的,但都是经过了详细规划,建筑风格要求一致,所以很漂亮,很整齐。”余永祥说,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房子漂亮了。搬到安置区后,政府还给他们修了公路。“以前孩子上学要走2公里,而且是烂泥路。现在学校近了,并且门口都是水泥路。”

    “听说南水北调工程马上要通水了,我们也很高兴,因为这个事情不但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而且政府也没有亏待我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新生活,我很满足。”余永祥笑着说。

    1845户“移民”为调水舍家

    在最近10来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还有不少“移民”。如与夏集接壤的柳堡镇,就为南水北调一个配套工程“移民”,搬迁涉及郑渡村和柳堡村,258户1000余位村民。2012年6月动员,9月底拆迁已结束。

    宝应县柳堡镇拆迁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已就近盖了三幢安置楼,每幢安置24户,共72户,今年春节有两幢已经分配,另外一幢目前正在验收;其他76户到中心集镇安置,3幢集中安置楼,目前已经建好一幢,其他两幢即将开工;另外有两个安置点,采取由农民自建的方式,水、电、网络等也是直送到位。“老百姓比较支持,对政府的安置比较满意。”

    记者从南水北调东段工程指挥部获悉,目前南水北调东段工程在扬州共涉及拆迁房屋面积28.86万平方米,涉及1845户。他们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贡献,显然是无法忽略的。正是他们“让家于河道”、“为国让路”,才成就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国家工程。

    “早上皮包水 晚上水包皮”

    扬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期的安逸生活,沿袭下了许多生活习惯。江都区之前是扬州的一个县,近年才改为区,但江都人喜欢称自己住的地方为“春江花都”,这个词中透出的是一种浪漫、安逸的心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更是让这个城市的人觉得“敞亮”,生活也更安逸。“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一句话勾勒出的是江都人的闲散生活,说的是当地人早上去茶楼喝茶,晚上去浴室泡澡的生活习惯。

    “早上皮包水”指当地人喜欢喝茶、爱泡茶馆,每天清晨,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茶香中展开。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则是扬州的一种汤包,是真正的“皮包水”。蒸熟的汤包单独躺在一个小小笼里,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放在盘里如座钟,夹在筷上像灯笼。”汤包是扬州的名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热腾腾的汤包上来后一定不要心急,小心烫着嘴,插着的一根吸管,就是方便吸汤包用的。据老板讲,曾有不知情的顾客吸汤包时被烫掉口腔一层皮的事故发生。还是老扬州总结出来的吃汤包心得很实用:“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这十二字要领将食用的技巧刻画得惟妙惟肖。汤包放得稍凉之后,细细品之,蟹黄汤汁的鲜美和浓郁,不是一般地方能品尝到的。

    “晚上水包皮”,则是因为扬州人特别喜欢去澡堂子洗澡,在扬州,浴室随处可见。进浴室不仅是洗澡,还可以修脚、捶背、小吃、聊天、理发、闭目养神,更多是一种生活享受。而记者感受到的是江都夜晚的水汽朦胧,夜幕降临后,整个城区会笼罩在雾气中,就像青岛常见的平流雾一般,人走在雾中,就像被水包围一样,但太阳升起后,雾气会马上消散,变为晴朗的天气。

    下一站:淮安

    从江都的南水北调源头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走过高邮湖边,就到了淮安市,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二阶梯提水站。自古淮安就有“运河之都”的说法,因为这里是沿水路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历代的“漕运衙门”也多设在此处。但近年来,随着陆运的发达,淮安似乎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的淮安是否还能找到当年商船密集的景象,南水北调工程给这个水上“咽喉”又带来了什么?请继续关注早报 “长江水进青特别报道——南水北调东线探访”之二《江水北上激活淮安的“运河情结”》。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