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大珠山遗址发掘续 万年前人们疑在这里吃烤肉

来源:青岛早报-- 2013-11-18 05:42:32 字号:TT

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结束 已确定有披毛犀、象、马、牛等10余种动物 还发现带疑似烤痕的化石

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结束 已确定有披毛犀、象、马、牛等10余种动物 还发现带疑似烤痕的化石

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结束 已确定有披毛犀、象、马、牛等10余种动物 还发现带疑似烤痕的化石

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结束 已确定有披毛犀、象、马、牛等10余种动物 还发现带疑似烤痕的化石

    记者昨天从黄岛区文物部门了解到,本报此前曾经连续报道的大珠山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遗址现场将保留一段时间,然后填平恢复原样。下一步,来自中科院、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黄岛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将驻扎在黄岛博物馆进行一系列清洗、研讨、整理编号等工作。一个星期后,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将返回北京,为这次考古撰写论文。“这次考古惊喜连连,我们还发掘出几块带有烤痕的鹿角化石,由此怀疑当时的人类可能已会保存并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考古专家说,“大珠山遗址”是青岛地区首次挖掘出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遗址,是山东省乃至整个沿海地区旧石器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将青岛历史推进到至少一万年前,甚至有可能是3万年前。

    遗憾:没发现人类骨骼

    记者昨天再次来到遗址发掘现场,却发现这里空无一人,显得很冷清,探坑内已经有了积水。“这里已经好几天没来人了,听说已经结束了。”在遗址北面架大棚的一名市民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来到黄岛区博物馆,几名工作人员正在院子里整理动物化石。“这次考古的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了。我们上次就说过,一旦遇到两种情况,发掘工作将结束,一是挖掘到石层,就挖不下去了;二是随着土层越挖越深,东面水塘里的水倒灌过来,将使发掘工作难以进行。3天前,我们就遇到了第二种情况,发掘现场渗出来的水越来越多,导致发掘工作无法继续。”考古人员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这次在现场没有发掘出人类骨骼化石。”考古人员说,在旧时代时代,人类死亡后,一般会被就近埋葬。这次没有发掘出人类骨骼化石,跟发掘范围太小有很大关系。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发掘现场并不是当时人类的暂住区。“可能当时人类的暂住区就在海边,他们将动物吃掉后将骨头丢掉,这些骨头又被水流冲到遗址所在的低洼地带。我们曾经设想进一步扩大考古面积,继续向北发掘,但是因为北面是一处房屋,很难跟房屋主人协调。”考古人员告诉记者。

    进展:标本都有“身份证号”

    “今天我们分作两个组,一个组在隐珠文化中心召开座谈会,将这次发掘工作做一个初步的总结。另外一些人负责整理工作,将清洗好的化石重新编号归类。”考古人员说,比如一块断为多截的化石,原先每一截都有一个小号,而这次要将它们归为一个大号,为了方便以后修复。“遗址还将保留一段时间,因为还有其他专家要来考察参观并留取影像资料。待这些工作完毕后,我们将协调相关单位将遗址现场填平并恢复原样。”考古人员说。

    记者随后来到座谈会现场看到,来自中科院的一位专家正在介绍这次发掘的整体情况,并向与会者一一介绍动物骨骼的种类以及一些打制石器的用途。“当时这些打制石器主要用来猎捕动物和剥动物皮。”这位专家称,因大珠山遗址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挖掘过程非常谨慎,出土的化石当即以全站仪测量其空间三维坐标,每件标本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

    展望:将还原当时生活场景

    考古人员介绍,这次发掘出的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用料多为灰黑色火山岩和石英,坚硬且韧度较高,人工打制痕迹明显,石器加工精致,打制技术十分成熟,与中国北方地区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的石器类型相同,以小型刮削器为主,石器刃部加工精细。这反映出在1万至3万年前,古人类为适应寒冷的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为主的迁徙生活方式。

    “可以想象到的是,当时大象在这里漫步,披毛犀在这里奔跑,鹿群在这里追逐。”黄岛区博物馆翁馆长告诉记者,待位于黄岛区东部新区的新博物馆建成后,他们将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聘请技术人员精心操作,将大珠山遗址所呈现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场景用雕塑跟画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展出一些从“大珠山遗址”发掘出来的动物骨骼化石和打制石器,让市民参观。

    成果1 多种动物骨骼已被确定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对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目前已取得非常丰富的考古成果。“在下挖3米深时,大量的化石标本出现了,当时我们都很兴奋。”考古人员说,在发掘探方距地表3米深度内,首先发现了保存很好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层堆积。而在地层中,又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目前已经提取有鉴定意义的化石标本千余件。据介绍,这些化石标本包括动物的下颌及牙齿、肢骨、髋骨、角、肋骨等,至少涉及披毛犀、象、普氏羚羊、野猪、马、鹿、牛等10余种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动物。“前几天,中科院专家带着部分骨骼到北京做了鉴定。其中披毛犀、象、羚羊、鹿等动物已经得到确定。”文物专家说。

    成果2 发现带疑似烤痕的化石

   “这次发掘工作也出土不少大件。比如刚开始几天我们就发掘出了一根鹿角化石,保存比较完整,长度接近一米,最粗处直径达到10厘米,是这次发掘工作出土的最大的角类化石。”考古专家说,另外还有其他化石比这块鹿角化石块头更大。“这次还发掘出几块块头不小的动物关节化石,以及磨痕非常明显的马齿化石,磨痕最深处有半厘米,这些都比较少见。”考古专家说,最让他们惊喜的是,还在现场发掘出一块有疑似火烤痕迹的鹿角化石。“根据以往的考古资料,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不会人工取火。但他们已经知道用天然火烧烤食物,并且已经学会保存天然火种。”考古专家说。当然,这些疑似烤痕还需要经过专家组做进一步确定,一旦确定后,将为当时这里有人类活动提供进一步佐证。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