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TVB剧的人,对香港警察“飞虎队”、“霸王花”这些称谓肯定不会陌生。每每在剧情关键时刻,我们总能在电视里看到特警队员的身影。而在岛城,也有这样一支“钢筋铁骨”的队伍。不同于交警、110巡警、社区民警,特警总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在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处置突发性事件、重大安保活动等各项任务中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被誉为行走在刀尖上的队伍。近日,在市公安局组织的警营开放
奥斯卡金像奖动作大片《拆弹部队》把拆弹专家精湛的技能和传奇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在岛城,也有这样一支专业化排爆队伍,他们时刻准备冲锋到排爆第一线,每次出警都要游走于生死一线间,负责全市可疑爆炸物的排除工作;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一次次超越恐惧和死亡。日前,记者走进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大队,听排爆队员们讲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
想排爆先学如何造炸弹
“这是不能有失误、只有一次机会、永远无法改正错误的职业!”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宗成琳说,他当年刚进入排爆大队时,老民警反复强调的这句话让他终身难忘。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与危险性,平时做功课必须认真,若学艺不精,上战场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宗成琳告诉记者,这是真正的命悬一线,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为了磨练技术、克服本能的恐惧,排爆特警每天必须进行极为枯燥的训练。
排爆队员要学习排爆,先要学会如何制爆、拆爆。从最简单的做起、也从最简单的拆起。为了让队员们适应爆炸物的声音与光,自制的爆炸物需要有声响,能发烟即可。在排爆队员眼中,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台灯只要带电的都可以做成炸弹,而那些不带电的,如茶叶筒、液体饮料现在也能做成炸弹。
“突袭”练就“大心脏”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制爆炸物的引爆方式越来越先进,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而且,一些传统的排爆方法,正面临着新科技的挑战。”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大队大队长郭青说,对于定时炸弹来说,过去排爆队员一般会从时间上来判断它是否会引爆。比如说,距炸药被发现时间已经超过24小时,那么排爆队员可以肯定它不会爆炸,因为钟表定时最长也就24小时。“但现在就不行了,使用电子计时系统,定时一年后引爆都行。”郭青说。
怎么打破队员们的传统观念,来一场 “头脑风暴”?排爆大队采取了一对一对抗的方式来训练队员。由于长期接触爆炸物,队员们不仅是拆弹专家,同时也会自制爆炸物。于是,排爆大队定期组织对抗赛,队员们两人为一组,一个制炸弹,一个拆炸弹。故意互相“刁难”对方,他们各自制作复杂的爆炸装置,但不装填火药,让队友来拆解或排除。
另一种训练就像是“突袭”。 “每次接到任务,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项工作需要队员们胆大心细,并且有过硬的排爆技术,所有的排爆队员必须要有大心脏,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郭青表示,为此,警队会有专人负责制造现场,而他们接通知时与其他任务完全一样,没有人会告诉他们这是演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真实排爆任务时的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
装备先进
顶级防爆服重达30公斤
《拆弹部队》中,美国大兵穿着防爆服、派出排爆机器人对路边炸弹进行拆除。“电影中美军用的是加拿大产的EOD9型防爆服,和我们目前配备的装备是同一型号。”郭青说。
在位于市北区河马石的特警支队训练场地,排爆特警向记者演示了一整套的排爆流程。排爆手李勇在队友的帮助下套上厚厚的防爆服,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武装着。“这是全球最先进的EOD9型防爆服,全部由凯夫拉纤维打造,胸前、背后是加强纤维,坚硬无比。一身服装重30公斤,具有防爆、防炸、防弹功能,对爆炸产生的伤害及释放的有毒气体均可防护。”李勇说,它能抗每秒730米的弹头冲击,还可以防止碎片伤害,防止灼伤。但爆炸造成的冲击波是无法防止的,也就是说,穿上防爆服,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如果近距离爆炸,即使穿上它,也会危及性命。“这套世界顶级的防爆服,虽然已在照明、降温、通信方面做得极人性化,但在高度紧张的排爆现场,只要穿上它十几分钟,就会浑身落汗。”李勇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身穿厚重防爆服的排爆手近距离抵近藏在车底的可疑爆炸物,观察爆炸物及其周边情况,通过内置通话设备向后方指挥介绍情况。
远距离遥控机器人排爆
随后,在排爆队员操控下,移动灵活的排爆小机器人缓缓接近车底,伸出机械抓取臂,准确地夹起藏在车底的可疑爆炸物,并将其转移至排爆中型机器人,再由中型机器人将爆炸物转移至排爆罐车。“小机器人和中型机器人各有各的优势,中型机器人轮胎和履带相结合的运动方式让它可以站立、爬楼梯,能将机械臂伸出4米远,还可以拐弯。抓取85公斤以下的可疑爆炸物不在话下,还能爬45度的斜坡及楼梯,安装在前端的水炮枪能在30厘米的距离射穿0.5毫米钢板,最快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销毁一个爆炸物;而小型机器人行动灵活,可以深入到狭小空间作业。两台排爆机器人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应付大多数的排爆工作。”操控机器人的特警王国战向记者介绍,两个排爆机器人全身覆盖防爆钢,都装有可保证全天候工作的红外夜视系统,5部摄像机可多角度对现场进行监控。
主排爆手葛葆首次排爆充满紧张恐惧
2003年的一天,葛葆迎来了自己排爆生涯的首次任务。那天下午,警方接到一个报警电话,一名男子称在某商场安装了一个炸弹,随时有可能引爆。警方立即赶赴现场,在重点部位和区域拉上了警戒线,为避免商场内的顾客因恐慌突然涌出,民警逐步将顾客疏散至安全区域。在现场控制完毕后,葛葆和排爆小组的队员们到达了现场。尽管已经过严格的训练,但当葛葆穿上防爆服和其他队员一起踏进空无一人的商场里时,强烈的紧张和恐惧感向他袭来。
“浑身直冒汗,那是真害怕,说不害怕那是假的。”站在空旷的商场内,葛葆鼓起勇气开始搜索。“商场非常大,货架上全都是密集的货物,我们使用节点探测仪、金属探测仪、摩尔机等专业设备一点点地搜索。当时心里一直是非常纠结,又想找到爆炸物,但是又害怕找到。”葛葆坦言,巨大的压力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说实话,我都想到爆炸后的一系列情景,要是真爆炸了怎么办,家里人怎么办。”最终,排爆人员并没有在商场内发现可疑爆炸物。此时,涉案嫌疑人已经被刑警成功抓获,经过审讯,嫌疑人承认并没有放置任何爆炸物,只是一个恐吓电话。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葛葆如释重负,“整个人都有点虚脱了。”
所有“爆炸物”都得当真
“像青岛这样一座安全的城市,真正的爆炸物是极少见到的,但对于我们排爆特警来说,不管是真是假,我们都必须当真的处置,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葛葆说,排爆工作是一份与“死神”共舞的高危职业,每一次排爆,都有生命危险,因为爆炸装置各种各样,就算经验与知识再丰富,也不能排除有意外情况发生,排爆手只有一次机会。
今年6月14日,有市民报警称在四平支路一处居民楼楼下看到一个像“炸弹”的物品。排爆特警接到命令后赶到现场。“这个疑似爆炸物从外观上看极为符合人们对‘炸弹’的理解,它由六个贴合在一起的纸筒组成,上面还挂有电路板和一个计时器,还有一个红色的指示灯在不停闪烁,当务之急是把它销毁。”葛葆说,在小组研究好排爆方案后,现场立即进行警戒,最终用水炮将疑似爆炸物直接销毁。与此同时,其他民警通过走访得到的消息也传了回来,这个疑似爆炸物其实是楼上一户居民家里孩子的玩具。
让葛葆至今仍感到后怕的是,在一起家庭纠纷中,一名家庭成员扬言要和家人同归于尽。当葛葆和排爆小组赶到现场,发现所谓的爆炸物并不像是真的。“但我们还是按照严格的规范处置要求,把可疑爆炸物转移到郊区做销毁处理。销毁过程中,被认为是可疑的爆炸物突然蹿出火球,巨大的爆炸力将地面炸出了一个大坑。”葛葆当时就感觉后怕,庆幸自己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主排爆手”的家属不好当
如今,35岁的葛葆已经从当年的排爆“新兵”变成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作为主排爆手的他每次总是冲在最前面,是距离可疑爆炸物最近的一个人。排爆手的工作原则是这样的:能让机器人上的,人不上;能一个人上的,不两个人上。处置开始时,始终保持30米距离。“必须遵守原则,否则很可能就会出事故。”葛葆说,这活儿不能着急,有良好的心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尤其是主排爆手,心理素质很关键,性格不能毛躁。
谈到家庭,葛葆很愧疚。一开始干这行,葛葆就瞒着家人,妻子只知道他在单位搞技术,但不知道他具体从事什么业务,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其实葛葆明白,从事排爆工作10年来,太多个日日夜夜充斥着危险和紧张,家庭和亲情与他一起承担着这份压力。葛葆的妻子以前常埋怨说:“一家人都跟着你过着担心、焦虑的日子……”好几次夜晚执行任务,葛葆的妻子都是整整守了一夜。觉后怕,庆幸自己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剪电线拆弹是电影桥段
很多电影中的拆弹镜头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奉为经典,不过在真实的排爆中,这些电影中的情景是完全不着边的事。“很多电影中都会有剪断红线还是剪断蓝线的桥段,这种场景实际上是基本不会出现的。”葛葆介绍,在此类的电影情节中,往往是为了营造紧张气氛,实际上在真实的排爆中,并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因为一些爆炸物往往包裹严实,根本看不到所谓的电线,而更有可能连红线、蓝线都没有。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爆炸物不会爆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销毁,让爆炸物失效,这是解除爆炸威胁的最有效方式,拆弹从来都不是第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郭青说,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排爆机器人使用水炮等,来迅速销毁、使爆炸物失效,才是真实排爆的上策。
队友当盾牌掩护排爆
每次排爆,既是一场体力活,也是极其细腻的技术活。由于无法现场目睹真正排爆工作,记者只能从排爆民警平静的述说中感受。副排爆手赵新捷说,排爆任务并不是某一个人来完成,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在现场,队友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人。”2009年一天凌晨2时许,排爆小组紧急赶往一处现场,而现场的环境极为复杂。一个缠满线缆的爆炸物被藏在路边一辆轿车下边,而附近就是加油站,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环境过于复杂,排爆机器人等设备无法使用,经过研究,最终决定人工排爆。
一名特警身穿防爆服,使用排爆杆,准备将爆炸物夹出来转移,但是意外情况又再次出现,由于爆炸物过重,一个人根本无法将其夹离地面。时间紧迫,一名排爆特警贴在身穿防爆服的特警身后,由他当“盾牌”,这样一旦发生爆炸,能增加一些生还的几率,最终两人合力,成功将爆炸物转移至特殊装置内,转移到安全地带销毁。
抱着爆炸物走下五层楼
每次执行排爆任务都是一次生死考验,这并不夸张。一天凌晨2时许,警方接到报警称,在一处居民楼五楼的一户居民家门外,发现了一个疑似爆炸物,24小时待命的排爆特警随即到达了现场。
这绝对是一次棘手的任务,疑似爆炸物在五楼,挂在居民家门的把手上,由于包着厚厚的一层废旧报纸,在反复研究之后,排爆小组开始拆解疑似爆炸物的外包层,在经过接近1小时的努力后,爆炸物终于显露出来。这个爆炸物的结构已经松动,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身穿防爆服的特警拿着防爆毯,将爆炸物小心翼翼地从门上取了下来,并把它放在防爆毯上包裹起来,随后将其抱在怀里,一步一挪地从五楼走到了一楼,成功将爆炸物转移到特殊装置内。
“我们这个行当,进来要花很大决心的,尽管排爆大队属于特警支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特警都能当排爆队员。”大队长郭青说,即使再好的防爆服,也无法保护一个部位,那就是排爆民警的手。“由于拆弹时需要灵活的双手,因此防爆服在对人体进行严密包裹的同时,手部却是没有任何防护的。”郭青说,外地就有穿着防爆服的排爆特警在与炸弹打交道时失去了手臂。正因为危险性极高,到保险公司购买商业保险时,排爆大队成为被拒保的一群人。“拒保就拒保吧,即使上了保险,我们也不希望有理赔的时候。”大队长郭青说,从2006年排爆大队组建至今,未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