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本科就读清华大学、硕博则在北京大学完成,11年的美国科研经历,教育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这些标签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人。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海洋大学的吴立新教授当选,47岁的他成为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
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2013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及座谈会,吴立新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记者打通吴立新院士的电话时,座谈会还在进行中,一个小时之后,他用秘书的手机给记者回复电话,当听到记者表达的恭喜时,吴立新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并表示感谢。
今年47岁的吴立新告诉记者,他长期从事深海大洋与气候研究,担心自己的研究太专业,吴立新解释说,简单地说他的研究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海水的流动,海水不同尺度的流动对气候的影响,吴立新说海水对气候的影响是远期,会对下一个季度的气候、明年的气候产生影响,“不研究海洋,就谈不上气候的长期预报。”吴立新说。海洋环境变化研究则是他的另一个研究内容,包括海洋里的温度、盐度流动变化以及海水密度变化等。吴立新说,海洋的流动是维持海洋生物、整个海洋生命系统的载体,同时对海底资源的形成、沉积物的搬运、主要资源的形成都会起到决定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很宽广的研究方向。
本次院士增选是吴立新的第一次参与,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很多科学家都要经过多年的评选才能脱颖而出,显然吴立新有着过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对于自己首次参评就能当选,吴立新说,这得益于自己平时在科研学术上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同行对自己的认可。目前,吴立新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对于自己的研究以及教育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的水平,吴立新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代表着国家的水平。”
记者从中科院公布的新增选院士名单中看到,47岁的吴立新是中科院地学部新增选的各位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也是目前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放弃美国生活投身祖国海洋
如果看吴立新的求学经历,相信很多人会对他充满羡慕,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流体力学专业,5年后被保送北京大学就读,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并拿到了硕博学位,1994年博士毕业后,吴立新去美国做博士后,先到罗格斯大学,一年后又到了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在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Kutzbach的团队工作。这期间,他开始与海洋结缘,研究方向从涡旋动力学转向海洋动力学,后又跨越到气候动力学。
2001年,中国海洋大学推出“筑峰工程”引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人事处处长万荣介绍说:“海洋大学推出‘筑峰工程’引进人才,其力度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是空前的,年薪30万的条件,并不多见。”但优秀人才并不好找,这时候有人推荐了吴立新。而在美国已经10年的吴立新已经小有名气,吴立新的“美国梦”已经实现。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过得安逸稳定。
对于美国的安逸生活,吴立新并不满足,他想追寻新的目标,不甘于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尽时光,他要为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个地方在中国。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秦玉是吴立新来海大的第一介绍人,“我与吴老师认识比较早了,1999年我去美国威斯康新大学访问,经海大的另一位‘长江学者’刘振宇教授介绍相识的。他这个人勤奋能干,而且充满了对科研的热情,容易感染别人。当时想这样的人才应该介绍到海大。”回忆起与吴立新教授的相识过程,67岁的刘秦玉教授如是说,她的判断得到了文圣常院士、冯士筰院士等知名海洋专家的一致认可。
吴立新说:“我能迈出这一步,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妻子知道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说要回就一起回,不能两地分居,这样我才能安心工作,了无牵挂。于是,2005年夏天,我们双双辞了工作,卖了房,卖了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来到了海大。”
2013年新增院士 中科院53名 工程院51名
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19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新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51位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研究院所14人,企业11人,管理部门5人。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
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物理海洋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牌”,正是如此,教育部才会把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设在海大,而海大也拥有着中国物理海洋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吴立新能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担任领导者,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本领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对吴立新的信任。
吴立新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海大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重大课题。2007年,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2009年,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吴立新由此成为海大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 《Nature 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1月,在 《NatureClimate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发表专门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对于认识气候如何正在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差点没有高中上
吴立新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桐城,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故里,享有中国“文都”之美誉。在新中国的科技领域里,桐城同样名声响亮,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选聘学部委员开始,桐城籍的两院院士已达11位之多。
吴立新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那年,吴立新成绩排名在全县前20名。在老师和同学看来,依此成绩进入安徽省重点中学毫无悬念,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体检时,吴立新因为视力不太好,未能被省重点录取,他只得填报了两个中专学校志愿。但因为吴立新的档案在省重点高中不能调出,这两所中专学校也不能录取他,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以进入当地的一所普通中学——青草高中就读。
喜欢流行音乐
走进吴立新位于鱼山校区文苑楼的办公室,一股海洋气息扑面而来,最醒目的当属那张占据整面墙壁的世界海洋地图,与之相对的墙上挂着“观海听涛”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贴近走廊的一侧墙壁悬挂一张缩小版的海洋地图,靠近门口处竖立着一件舵手造型工艺品,似乎寓意他正带领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除了海洋的气息,还能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因为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放了大大小小7盆绿色植物。
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放着孩子的照片,桌子底下还放了一双运动鞋。从吴立新的办公室向窗外望去,就是海大的运动场。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他会站在窗前看看孩子的照片,或换上运动鞋去楼下的操场上跑两圈。
生活中熟悉吴立新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流行音乐,二是善于直言。关于第一点,他回答得简单,音乐会让人保持良好的状态。说他直言不讳,他说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事不对人,如果有一天他不直言,别人还会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市28名院士名单 姓名 工作单位 类别 当选时间
刘盛纲 山东科技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80年
刘宝珺 山东科技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91年
宋振骐 山东科技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91年
丁德文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1993年
文圣常 中国海洋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93年
高从堦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院院士 1995年
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院院士 1995年
李庆忠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院院士 1995年
袁业立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1995年
赵法箴 黄海水产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1995年
秦蕴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 1995年
张嗣瀛 青岛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97年
冯士筰 中国海洋大学 中科院院士 1997年
陈蕴博 山东科技大学 工程院院士 1999年
唐启升 黄海水产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1999年
张福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1999年
张明高 中电集团第22研究所青岛分所 工程院院士 1999年
谢立信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2001年
胡敦欣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 2001年
郑守仪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 2001年
沈忠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程院院士 2001年
雷清泉 青岛科技大学 工程院院士 2003年
侯保荣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2003年
雷霁霖 黄海水产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2005年
方国洪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工程院院士 2007年
穆 穆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 2007年
麦康森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院院士 2009年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 中科院院士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