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刘志才:退休返岗只为给遗体捐献者最后尊重

来源:青岛早报-- 2013-12-21 13:10:14 字号:TT

    有些职业是需要勇气的,时间长了勇气又变成了责任。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高级实验师刘志才的职业是负责捐献者遗体的接收、处理和人体标本制作。到今年12月,刘志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7年零5个月。青岛大学医学院接收的所有385例捐献者遗体,他或多或少都参与接收、处理,让医学院的学生有标本可用。今年62岁的刘志才其实去年6月就已经退休了,但责任让他离不开这个岗位。“他们(遗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将自己奉献出来,我敬佩他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一个人的奉献,能延续很多人的生命,我愿意帮他们完成最后的心愿。”刘志才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

    12月6日下午,刘志才来到他的工作地——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标本室,他当天的工作是将刚接收的遗体做防腐处理。轻轻将注射福尔马林的针头拔出,刘志才很自然地将捐赠者遗体的面部盖上,就像给熟睡的人轻轻盖上被子一样。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三分之一处切口,将皮肤和静脉血管分离,找出脖颈总动脉,注射40斤防腐剂,放到福尔马林液体中保存1-2年,学生上课时取出使用……”刘志才叙述工作流程时很认真,做起这些步骤来也非常严肃,标本室一片安静。但整个过程却并不像刘志才叙述得那般轻松,记者站在标本室内看他的工作流程都是很困难的事,福尔马林液刺鼻的味道,让记者很快退到了室外。等候40分钟,刘志才从里面出来,摘下手套向记者表示歉意。“这些捐献者都很伟大,我不能把他们‘晾’在一边不管。”刘志才说,他要严格按照程序处理,保证让捐献者获得最后的尊重。“学生们用这些标本上课时,也会先对这些捐赠者鞠躬致敬。”刘志才说,这是对他们最后的尊重。

    回到办公室,刘志才打开工作记录本,将当天处理遗体的情况记录下来。他的记录很详细,除了捐献者个人信息,还有去世原因。偶尔遇上有感触的事,也会在记录本背面写几句感慨的话,这也算另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日志。

    “这些记录可能对学生上课有很大帮助。”刘志才说,学生们除了单纯做人体结构解剖外,还要研究病理,什么原因去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具捐献者遗体标本在教学上发挥很多作用,因此也被称为 “无语良师”。在这里,死亡更像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的超越。

    工作记录·1月3日

    “进入2013年,退休已经半年了,但工作还在继续,捐献者的电话仍然会打到我这里,几乎每个陌生的电话号码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决定,我能做的是尽量帮助他们。”

    冒着严寒 深夜出发

    在刘志才的记录本上,今年第一具捐献者的遗体是1月3日凌晨从医院接收的。“当晚我记得特别冷,晚上11点多接到捐献者家属电话,赶紧联系殡仪馆的车去接。”刘志才说,当晚临出门,妻子叮嘱他检查 “带着药没”,因为刘志才有过脑梗塞病史,胃也不太好。“就不能和家属商量下,明天早晨再去接?”刘志才的妻子知道说这句话没什么用,可还是忍不住说了一遍。“不行,家属希望今天就接走,本身家属就很悲痛,我们不能再凉了家属的心。”刘志才还是和往常一样回答完就出了门。这么多年,他接触了太多捐献者家属,能做出捐献决定很不容易,他一定尽量满足捐献者的要求。

    到达医院,捐献者家属还没有办完手续,刘志才就在旁边等。因为他经历的多,知道一些手续的办理流程,时不时帮家属提点一些流程的事。“这个工作坚决不能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刘志才说,逝者为大,凡事不能强求,这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从医院将遗体接回医学院已经凌晨1点多,将遗体放进冰箱后,刘志才又赶紧收拾好位于医学院内的“红十字生命奉献厅”,当天早晨家属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一切收拾妥当,回到家已是凌晨3点。“早晨7点半还要到单位上班,因为要在8点开课之前,为同学们将标本准备好。”刘志才说,这就是他的工作。

    工作记录·4月8日

    “这么大年龄依然会被人误会,一般人肯定受不了,但我习惯了。换个角度考虑,我能理解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再说,被误会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遇上误解 从不辩解

    今年4月8日晚上,一名退休干部逝后捐献遗体。刘志才接到电话,赶紧带上接收证明赶到医院,但捐献者的三个儿子还各有不同态度。长子作为老人的执行人和红十字会签下捐献协议,小儿子却不同意捐献。“我到了以后,这个小儿子直接把我就骂出来了,话也很刺耳。”刘志才说,自己能理解他的心情,所以没说什么就退到门外等待。老人的长子给弟弟做了2个小时工作,对方才同意。这时,老人的二儿子提出要看看刘志才的工作证和身份证。来时走得匆忙,刘志才只带了医学院的接收证明,无奈又打车回单位拿来了工作证、身份证,待对方拍照留底后,才算完成了接收工作。“对方的要求我能满足的,都会尽量去做。”刘志才说,人家连遗体都捐了,自己多做点事算什么。

    “更尴尬的是有的家属临时反悔了。”刘志才说,早些年大家不了解捐献遗体的事,这种情况还比较常见,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转变,今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名捐献者的家人反悔。

    对于每一位遗体捐赠者,刘志才都会给他们制作一个荣誉证书,但他手里至今仍有两份证书送不出去。“家属捐赠遗体后,邻居们有些说法,让儿女压力很大,一直不愿意来领证书。”刘志才说,刚开始自己冲动时想找到家属,跟对方好好解释一番,后来还是觉得,这种事需要家属和整个社会思想转变才行。

    工作记录·7月8日

    “退休一年时间里,捐献人数多了,受到的感动也多。这种感动来自捐献者及家属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我想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常被感动 含泪工作

    这份工作,带给刘志才最多的还是感动,回忆往事,60多岁的人竟常常是挂着泪花工作。今年7月21日,郊区一位父亲抱着自己因病逝世的孩子,坐着长途车一路打听着找到医学院。见到刘志才,这位父亲说,孩子生下来还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现在夭折了,送到医学院就是不想让孩子白白来到这个世界,到最后还能再为大家做点贡献。说这些话时,刘志才的眼睛又有泪光闪烁。

    刘志才说,他个人掏钱给这位父亲报销了路费,然后骗他说这是“公家”给报销的。这位父亲临走时反复叮嘱,要刘志才善待他的孩子,刘志才掉着眼泪拥抱了这位父亲,使劲拍着他的后背,“你放心,孩子在这里会好的,他能让更多孩子更好地活着。”这名父亲点点头,安心离开。“家属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人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最后他还要再做一次贡献’,这话我今年听了不下20次。”刘志才说,捐献者群体中,最多的还是退休干部、工人,都有颗赤诚的心,了解捐献遗体是为国家做贡献,才做出决定。

    就是这样的感动,鼓励了刘志才,让他在退休后决定一直留在医学院,将这份工作做下去。

    “1月份6例,2月份5例……12月到目前已经5例了,今年总共59例了。”刘志才说,前些年全年大约20例,从去年开始每年都有60例左右的捐献,基本能满足学生课程必须的标本用量。

    从1982年青岛第一位遗体捐献者沈福彭开始,到今年12月19日,青岛大学医学院总共接收385例捐献者遗体,按照目前的比例,这385名“无语良师”能让4000多名医生得到实践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手术。

    人物特写

    感情和责任让他不舍离开

    刘志才走在街上没人会注意他,在他辛勤工作下,一代又一代的医生从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走上救死扶伤的岗位。或许这些医生并不认识他,但他们上课用的遗体标本多数出自他的手。刘志才的性格非常低调,从不主动伸手与人握手,但若是你向他伸出手,他会马上用双手来回应,表示对你能理解他的尊重。“就是希望你多宣传一下遗体捐献,我才肯接受采访,我个人不值得多提,多说说我的工作吧。”刘志才说,近几年在媒体的宣传下,越来越多人知道遗体捐献的知识,知道这事造福后人,医学院接收的捐献遗体才越来越多。

    “我1976年中专毕业,学的就是做解剖标本,当时班里20多名同学,现在在一线和我干同样工作的几乎没有了。”刘志才说,最早的时候没有捐献遗体,多数遗体是送来的无主遗体,也有个别比如沈福彭、束星北这样的老教授,知道学生们需要才捐献出来,也是从他们开始,青岛的遗体捐献才有了发展。“医学院现在每个年级大约有400多名同学要上人体解剖课,按照10个人一具人体标本,每年需要40多具遗体,但这不是理想状态。”刘志才非常认真地说,理想状态是每4个学生,甚至每2个学生一个标本,这样他们就能有更多动手的机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更从容,按照这个数字,每年需要150名捐献者捐出遗体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按照年龄,刘志才退休后就可以不管这些事了,但一方面没有人接替他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不舍得离开,多年工作让他有一种感情、一种责任,要求自己留在这个岗位上。

    我的2013:充实

    记者:你对自己今年生活的状态满意吗?

    刘志才:满意。

    记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13年,会是什么?

    刘志才:充实。

    记者:对于工作,你有担忧吗?担忧是什么?

    刘志才:担忧是自己实在干不动的时候,没有人能接替我的工作。

    记者:对于明年,你的心愿是什么?

    刘志才: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理解遗体捐献,并且付诸行动。另外希望两个孩子和老伴都能健康平安。

    【互动】

    说说你的2013

    看完刘志才的故事,你是否想起自己这一年里的诸多变化,这一年,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想与我们分享,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你又有着怎样的心愿,欢迎编写短信发至手机号码13061203067,讲述你的故事。

    ●短信摘录

    手机尾号4878的市民:

    今年买了别墅,了却了自己的夙愿。明年争取再赴北川,去看望任家坪的孩子们。

    手机尾号9291的市民:

    今年做啥事都特顺,会计职称考试高分通过,工资也涨了,愿明年比今年更好。

    手机尾号3793的市民:现在孩子就业很难,我的孩子明年也面临大学毕业,不知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为他加油。

    【热词】

    遗体捐献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志愿者捐赠的遗体主要用于教学使用,志愿者与市红十字会签订捐赠协议后,遗体接收的工作一般由医学院具体负责。青岛市的遗体捐献数量在省内居第一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目前我市还有3000多名志愿者签下了捐献志愿书,表示去世后自愿捐献遗体。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