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旧村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城阳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崭新阶段;建设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轨道,人的需求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城阳区按照这一理念已启动了21个组团的集聚型改造,完成了62个社区的整村改造,“产城一体、服务便利、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初现规模。
分类推进 适时而动
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限制,城阳推进城镇化的起点并不高:190余个农村社区,摊子大、情况杂。城阳区决策层认为,必须尊重城镇化各阶段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适时让改造之路适合生产方式、人口分布、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只有遵循城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合理的模式和途径,才能保证城镇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地处崂山西麓生态保护区、毛公山景区,城镇化改造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必须解决好。青峰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友尧介绍,青峰社区新建房屋全部建在旧址之上,既不破坏山体及绿化,也不影响村民的果园;在设计时还有意避开了树木和山体,充分利用地势起伏和现场环境,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目前,与青峰社区居住条件、所处区域等情况类似的社区,惜福镇街道还有11个,青峰社区的改造为其提供了借鉴。
固有的生产方式也影响着城阳的城镇化道路选择。棘洪滩街道拥有很好的动车产业基础,域内轨道交通产业密集,从业者5万余人。根据这一产业特点,城阳区撤并原青大、锦绣、金岭3个工业园,整合棘洪滩街道全域和上马街道部分区域,统筹实施产业配套、商贸配套和生活配套,规划建设起产城一体的动车小镇。
对地处城区中心、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区域,城阳区确定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城一体”城镇化模式;对基本农田较多、一产比重较大、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进城镇化条件的区域,则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城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可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产业带动城镇繁荣
很多大城市布局分明,产业区、居住区似乎井然有序,这固然有其科学道理,但往往也因此患上“城南上班、城北居住”的城市病,带来交通压力等问题。为让城市更能满足并方便居民需求,城阳城镇化探索出一条“产城一体”新路。
城阳区认为,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夯实产业根基,才能够满足群众的就业创业需求、让人留下来,才能够聚集人气商气、促进产业发展、保持城镇化持久活力。
城阳街道旺疃组团的城镇化,就非常好地处理了人、产业、城市三者关系。
旺疃组团地处城阳街道东南角,本来尚不具备城镇化条件,城阳区确定发展总部经济的方针,为这片区域创造了借势而上的机会。该区域引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天安数码产业城项目,确定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功能定位,强化了产业支撑。作为保障和配套,又引进了总投资50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龙湖悠山郡项目,最终成功实现了该区域4个社区的整体开发建设,目前开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一个产业带动一座城镇的崛起,动车小镇更具说服力。动车小镇按功能统筹实施产业配套、商贸配套和生活配套,实现了“产城一体”发展。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中心幼儿园,投资6000万元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中心小学。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配套建设的商务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居住休闲等服务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未来,这里将形成一个可满足30万常住人口居住的特色小城镇。
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
“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是市郊居民对城镇化最朴素的理解。城阳区认为,留得住人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必须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使百姓成为城镇化最大受益者。
公共服务配套是城市居民最看重的配套之一,这方面,城阳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造了青岛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配套标准。
在城阳,每片区域都规划建设了与之相配的社区中心,每个社区中心都有严格的配套标准:室外“一区一场” (商业服务区、标配运动场)、室内“一站二室四中心” (卫生服务站、警务室、计生室、党员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日托中心),用以满足老年、青少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需求,且拥有商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维稳创安、防震减灾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城阳已建成新型社区中心35处,基本实现现状区域全覆盖。
为了增强居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城阳还广泛开展了市民议事活动,每个社区、小区居民都可以参与本社区的重大活动决策。今年3月份到5月底的第一轮市民议事活动,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25项,现已办结982项。从6月份开始持续到9月份的第二轮议事活动,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85项,现已办结607项。
城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民议事堂”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的平台,每位社区居民都有了“话语权”,更加拉近了干部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干群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市民议事堂”议出了居民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