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集飘着海腥味 即墨沿海最古老的王村大集经历三次迁移 今年搬进新址后面积更大人气更旺
早报讯 每月农历三、八,是即墨王村大集的日子,这处大集已经有400年历史。昨天,记者来到王村大集上看到,这里已经是年味十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置办年货。鮟鱇、加吉、鲈鱼等海鲜十分丰富,10多斤的大鲅鱼在这里也很常见。据介绍,数百年来大集经历三次迁移,今年是在原先旧址周边重新规划的新大集,面积更大、人气更旺。
现场10多斤的鲅鱼很抢手
“鲅鱼、鮟鱇鱼、桂鱼……这里的海鲜品种很多。过年了,许多城里的市民都来大集上淘海货。”昨天上午,记者在王村大集海鲜区看到,许多市民在这里购买海鲜干货。特别是一些城区市场上不常见的鱼类,在王村大集上都能见到。另外,还有一些当地渔民制作的虾皮虾米、丰城蛤蜊、王村大海米和田横鲜海参等,也很受欢迎。
“从俺爷爷辈开始,一直在大集上摆摊卖海鲜,到俺这一代仍然没有丢下。”57岁的胡延喜是王村大集上的老海鲜摊主,他已经在大集上摆摊30多年了。在大集上,都知道老胡的鲅鱼最出名,不仅个大,味道还很鲜美,价格也是整个集市上最公道便宜的一家。老胡拿起两条大鲅鱼说:“看,这些鲅鱼每条都在10斤以上,刚才一条20多斤的被市民抢走了。”
随后,记者在大集上注意到,几个卖大肥猪头的摊位前十分热闹。据了解,海边渔民每年过节,都有祭拜龙王的习俗,所以大集上的大肥猪头生意很火。
讲述400岁古集盘活当地经济
“马年到了,买个带马的红福字,贴在家里喜庆,又寓意马到成功。”在熙熙攘攘的大集上,有对联、红福一条街,人们蹲下身挑选着合适自己的对联和红福字。一名年轻小伙子拿起一副长对联说,他家今年盖了新房,要置办一副大对联,过年贴在大门口一定很喜庆。而另一名渔民则购买了一尊财神像,高高兴兴地抱回家去了。这名渔民告诉记者,他家住在海边,过年的时候都要祭拜财神,过来赶集是特意来请财神的。
胡延喜告诉记者,王村大集从清朝中期就很红火了,那个时候,王村大集还在南坦村河两岸,周边还有许多商铺,由于集市热闹,周边许多县市的渔民都来这里交易。后来,这里就有人开了不少钱庄和商铺,还曾发行过“王村岛里”市场通币,海阳、莱阳、平度、胶州等地商贾和民众都慕名前来赶集。据介绍,“王村岛里”通币为纸币,颜色有淡绿色和深紫色两种。这种市场货币主要是商人和群众购买,赶集时不需要带很多现钱,商号间可相互兑换,主要用于购买大宗商品。据即墨史料记载,王村大集已有400多年历史。
手工艺大集要的是乡土气
黄岛区王戈庄大集是当地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大集 昨天一天客流上万人
早报讯 碗口粗的大红蜡烛、纯手工制作的木桌、用高粱秸秆编成的红席、盛饭用的笊篱、做饭用的箅子……黄岛区王戈庄大集上的手工艺品、土特产种类可谓齐全。进了腊月门,置办年货的市民多了,昨天一天,王戈庄大集的客流量达到万人以上。
土特产种类齐全
王戈庄大集是黄岛区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大集,每逢农历三、八为大集,一、六为小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营的商品有万余种。大集分7个区域,西南面是鱼肉市,西北面是土特产市,中南部是服装区,中北部是蔬菜区,东部是杂品区。另外,大集北面还有个对联、年画市场。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赶到王戈庄大集,此时正是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有刚来赶集的,还有置办好东西准备回家的,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记者转了一圈看到,位于大集西北面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市最有乡土韵味,如农民自制的鸡毛掸子,碗口粗的大红蜡烛,放养的本地小公鸡,纯地瓜面做的粉条粉丝,放鞭炮用的青竹,自制的地瓜枣、麦芽糖等,还有传统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
竹制厨具挺畅销
“快来买啊,所有的东西都是俺自己编的,既环保又便宜。”从张家楼镇赶来卖货的朱老汉大声吆喝着,记者注意到,他卖的货可谓五花八门,有竹笊篱、竹箅子、马扎,还有扫把等。“因为是我自己采购原料制作的,所以价格都不贵。”已经年过六旬的朱老汉告诉记者,他卖的扫把8元一个,竹笊篱10元一个,箅子15元一个,而质量最好的马扎才卖20元。“好酒还怕巷子深呢,我这么吆喝着,买卖就能好一点。”朱老汉说。记者看到,朱老汉摊前的顾客果然是最多的,大家你挑一件,我挑一件,不一会儿他就卖出去十几件。
卖蜡烛日挣400元
45岁的韩玉敏是黄岛区韩家寨人,在大集北头卖红蜡烛。“这是俺家祖传下来的手艺,我从18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蜡烛,一直干到现在。”韩玉敏告诉记者,这个活冬天最忙,其他的季节比较清闲。“我一般会将蜡烛提前做好,等进了腊月门后,得天天早起赶集。”韩玉敏说,他一般早上5点就从家里出发,赶到集上喝碗羊肉汤就开始忙活,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收摊回家。“因为干这个时间长了,有很多老客户,他们会专门到集上来找我买蜡烛。”韩玉敏说,这活儿虽然辛苦,但收入还可以,进了腊月门,每天挣四五百元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