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和雷锋生前所在团的雷锋班第21任班长李桂臣,赶到北海舰队某通信总站一中队,为“学雷锋班”——报务三班揭牌,并在仪式结束后与中队官兵畅谈雷锋精神,李桂臣被聘为“学雷锋班”荣誉班长。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1年来,人们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将雷锋精神传承下来,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60后”至“00后”的数十名市民,请大家讲述了雷锋精神赋予各个年代的印迹。
“学雷锋班”昨天揭牌
昨天上午9时35分,乔安山来到了揭牌仪式的现场,黑色上衣、蓝色的牛仔裤、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步伐依旧稳健。
记者了解到,“学雷锋班”报务三班是去年初北海舰队司令部研究确定组建的,一年多来,坚持定期到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营区周边社区和旅游景点进行义务服务,长期为孤寡老人做实事送温暖。同时,还组成学雷锋小组,进社区为驻地群众理发300余次,维修家电200余次,进行法纪宣传140多次,常年通过收集废品废料筹集的款项帮扶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先后为群众捐款3万余元。
要当好一颗“螺丝钉”
揭牌仪式结束后,乔安山和李桂臣一起来到了“学雷锋班”宿舍,走进宿舍,首先看见的是整齐划一的床铺,蓝色的被子叠成了“豆腐块”放在床头,靠门的左右两边整齐地排列着暖壶和洗漱用品。
乔安山被10名“学雷锋班”的官兵围在中间,他向大家讲述了雷锋生前的故事。“雷锋入伍8个月时,当地突发洪灾,当时他正生病,他不顾战友和领导的劝告,坚持要去抗洪。”乔安山说,雷锋的身材瘦矮,但是总能爆发出无尽的力量,“他在抗洪现场由于劳累晕倒了,战友把他抬回宿舍、挂上吊瓶,但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立马再次出现在抗洪救灾的一线。”乔安山告诉战士们,成为“学雷锋班”的一员,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要时时刻刻用雷锋精神要求自己,“你们是通讯班,通报信息是很重要的工作,担子非常重,一定要当好一颗‘螺丝钉’,坚定地落实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首先要做好军人的本职,能打仗、打胜仗。”李桂臣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的雷锋班第21任班长,对雷锋精神也有独特的理解,他表示,“学雷锋班”平时都是通过解读《雷锋日记》来领会雷锋精神,但从本子里学到的东西更要落实到实践上。
“你知道雷锋是谁吗?”“从雷锋那里你学到了什么?”昨天,记者调查了“60后”到“00后”的市民对雷锋的印象。“60后”“70后”和“80后”的市民对雷锋的印象明显更加深刻,有的还能讲出几段有关雷锋的故事,而“90后”“00后”则基本都停留在课本里或学校的活动中。一名8岁小学生告诉记者,学校老师告诉大家要学雷锋,但雷锋是谁,他不知道。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伴随着这四句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词,学雷锋活动也在不同年代留下了不同的印迹。乐于助人、勤俭节约、钉子精神……大多数人提到雷锋精神首先就会想到 “乐于奉献”“缝缝补补又三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此外爱祖国爱人民、做好事不留名也被不少人当成雷锋留下的美德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代表电影:《雷锋》,上映时间:1964年
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因公牺牲后,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很快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大街小巷,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不认字的孩子,几乎都会哼唱几句,《雷锋日记》也迅速将雷锋精神扩散至各个行业,大家竞相向雷锋学习。“那个时候,雷锋的故事没有人不知道,随口就能讲出七八个,比如雷锋在乘坐火车时,用自己的钱给一位老人买了车票;他路过工地时,脱下衣服一头扎进工地帮忙搬砖;他的一双袜子穿了好多年……”69岁的薛桂琴告诉记者,雷锋去世那年她刚刚参加工作,单位几乎每天都要组织学习雷锋,工厂里成立学习小组,学校里每天大喇叭广播雷锋的生前故事。薛桂琴说,那时学雷锋更加 “全面”,从雷锋工作学习上的“善于挤、善于钻”,到雷锋为人民服务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再到雷锋生活中节俭的作风,都是大家学习的内容。“在那个时代,雷锋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薛桂琴说,雷锋去世的第二年,黑白电影《雷锋》就在全国上映,许多人看过雷锋的电影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
■上世纪70年代·电影:《雷锋之歌》上映时间:1979年
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
“我们那个时候,仍然是全民学雷锋,尤其是孩子,学校倡导大家‘学雷锋做好事’‘做雷锋式的好少年’。”51岁的孙艳说,雷锋去世那年她刚刚出生,从记事开始就知道学习雷锋是怎么回事。在孙艳的记忆里,学习雷锋就是让大家多去帮助别人,几个同学组成学雷锋小组,在街头寻找需要帮助的人,那个时候满眼都是学习雷锋的对象,马路上提着菜篮子独自行走的老人,居民院里独居的老人,只要需要帮忙,总会有人上前出手。孙艳说,她的同学还曾主动将一名“迷路”的孩子送回了家,那时她们也不过是个还在上学的孩子。
“当时,做好事是一种很自然的行动,不分大事小事。”孙艳记得,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孙艳说,她后来知道这首儿歌的创作与雷锋的牺牲没有什么关系,但当时在她的印象里,这就是学习雷锋的一种表现,因此她也曾在回家的路上低着脑袋寻找“一分钱”,希望能亲手把捡到的钱送到在马路中央执勤的警察叔叔手里。
■上世纪80年代·代表电影:《四个小伙伴》上映时间:1981年
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在很多人眼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是除了上世纪60年代之后,学习雷锋最为火热的年代,“那个时候学雷锋的标语和宣传画几乎到处可见,尤其是以孩子形象为主题的学雷锋宣传画在一些城市最为繁华的地方也能见到。”市民孙力今年45岁,他记得在中山路中山商城位置,竖着一幅巨型宣传画,主角是一名系着红领巾、穿着白色衬衣、手持扫把的小学生,宣传画上“学雷锋树新风”六个大字格外醒目。孙力说,上世纪80年代学雷锋每个年龄段似乎都有各自的主题,比如小学生学雷锋就是学习 “做好事不留名”,“我们的作文里对做好事的学生会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我叫红领巾’。”孙力说,当时的中小学生作文中总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个雨天里,某同学看到别人拖着一车货物艰难地行走,然后同学上前推车,爬上陡坡后,同学高兴地离开,“消失在小雨中”。“现在看来挺好笑,但当时我们真的是这么做,而且不说名字和学校。”
■上世纪90年代·代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时间:1996年
志愿者社团开遍全国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志愿者服务队伍迅速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尤其是大学校园,各种社团和青年团体吸纳了众多有志服务社会的年轻人加入,大家走上街头免费为老年人理发、走进养老院陪老年人聊天、走进车站义务打扫卫生。尤其是每年的3月5日前后,几乎所有的学校、工厂、机关都在组织各种学习雷锋的活动。
“1996年是整个90年代学雷锋热情度最高的一年。”李明说,1996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全国公映,从中小学到工厂,都会组织观看这部影片,各个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的高潮。“学习李素丽,就是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李明说,《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的同一年,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从公交战线脱颖而出,成为了许多学习雷锋典型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代表。
■21世纪·代表电影:《青春雷锋》上映时间:2013年
“微尘精神”传承雷锋精神
对众多“00后”来说,了解雷锋是通过课本或者是每年3月份学雷锋的各种活动。随着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雷锋”也渐渐有了新形象:义工、志愿者。
在岛城,雷锋精神得到了更广更深层次的传承,以“微尘”为代表的各种志愿者队伍和公益社团,每每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或者是个人陷入困境时,这些志愿者队伍或者是爱心市民总会伸出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尽自己的可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今的学雷锋少了许多“雷锋叔叔3月来4月走”的形式化,多了发自内心的大爱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