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增殖放流每投入一块钱,就能回收6块钱以上,去年增殖放流毛收益达到2.1亿元。昨天,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增殖放流工作报告,去年我市共投入各项资金2200余万元用于增殖放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还增加了渔民收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认为,增殖放流不能仅仅看经济效益,更重要的作用是改善海洋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赚回两亿元
昨天,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13年我市放流总投入共计2200余万元
我市放流总规模达到7.293亿单位,放流品种选择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魁蚶、海蜇、金乌贼和鲢鳙鱼。海水放流区域主要选择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崂山湾海域,淡水区域主要选择莱西湖、尹府水库等大型水库。
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测算,2013年青岛市沿海放流中国对虾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7.3,放流三疣梭子蟹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6.2,放流日本对虾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7.8,上述放流品种的产出均为投入的6倍以上。2013年青岛市沿海回捕中国对虾产值约1亿元,回捕梭子蟹产值约5000万元,回捕日本对虾产值约3000万元。再加上其它放流品种,总产值超过2亿元。
按照统计,青岛沿海渔民通过回捕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和海蜇等放流品种,2013年毛收益达到2.1亿元以上,比2012年增加7000万元以上,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放流鱼苗最远游到日本
仅仅测算投入产出比并不能完全体现增殖放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使青岛沿海形成了一定的放流生物捕捞群体与繁殖群体,增加了青岛沿海捕捞品种的资源量,补充了捕捞群体和亲本群体,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测算过,举个例子,放流100条中国对虾,大概能捕回5条。”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院王清印研究员说,从1克左右的虾苗放入大海中,半年多的时间就能长到100多克,大大增加了渔民的经济效益。雷霁霖则做过真鲷鱼的测试,放入大海中的真鲷鱼最远可以游到日本海,而日本放流的鱼类,也同样可以游到中国海。
“中国对虾、牙鲆鱼、梭子蟹属于本地物种,放流后不会游到外海。”雷霁霖告诉记者,这三种本地物种回捕量非常大,也特别适合增殖放流。
中国对虾“起死回生”
“改善海洋资源的路还有很长,整个山东省的海洋面积达到17万平方公里,超过了陆地面积,但现在海内无鱼是个现实问题。”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院王清印研究员告诉记者,近几年的增殖放流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上世纪末,中国对虾捕捞量降到了几百吨,而在1979年时,中国对虾的捕捞量为4万吨,通过近几年的增殖放流,我市去年对虾捕捞量达到2000吨左右,增殖放流的效果明显,但要想修复海洋渔业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仅能起到减缓海洋渔业资源衰竭的步伐。
“改善海洋资源需要多管齐下,增殖放流、深海网箱养殖、人工鱼礁、工厂育苗等需要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渔政、船检、港监、海监等执法部门要分工协作,形成综合执法机制,建立起以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渔业资源管理体制。”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相关链接
增殖放流跟踪是“短板”
记者在报告中发现,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苗种规格,放流区域及放流数量都需要综合考虑海域环境生物容纳量,放流品种投入产出比,生长曲线等数据因素,都需要对近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常规的动态监测,但目前仍是我市增殖放流过程中的“短板”。
目前受到项目经费的制约,我市未能对所有放流海湾进行大面、多频次的跟踪与回捕调查。对放流海域胶州湾进行了3次跟踪调查,对鳌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1次本底调查和3次跟踪调查。虽然调查频次可以满足放流效果评估的基本要求,但无法对放流生物的分布、洄游和生长特性进行细致分析。